伊凡四世是一個專橫、殘暴的沙皇,也是一個不幸的皇帝,他年幼喪父,母後葉蓮娜攝政,追求權力的欲望,使她根本沒有精力去愛撫伊凡四世;中年時期心愛的皇後又離伊凡四世而去;老年時期,因為無法控製的暴躁脾氣,伊凡四世眼看著兒子死在了自己的手下。就連伊凡四世死後,悲慘的命運也沒有放過他,這就是他最小的兒子季米特裏,又莫名其妙地死去。宮廷內部的血雨腥風,在伊凡四世家族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1584年3月,伊凡四世去世,皇位由他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二十七歲的費多爾·伊凡諾維奇繼承。費多爾是一個智能低下、昏庸無能的懦夫,人稱“傻瓜沙皇”。他整天不是在教堂裏祈求上帝的保佑,就是觀看討好他的大臣們表演滑稽和互相廝打。國家大事全由他的舅舅尤裏耶夫、內兄戈杜諾夫等五位大貴族管理。戈杜諾夫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有史學家認為,伊凡四世的暴死與他有關。同年8月,戈杜諾夫利用攝政貴族之間的矛盾,逐步控製了朝政。到1586年,戈杜諾夫實際上已排除了所有的競爭對手,獨攬朝廷一切大權。
季米特裏是伊凡四世第七個妻子所生的兒子,伊凡四世去世那年,他才兩歲,事隔兩個月後,季米特裏和他的母親瑪麗亞就被遣送到遙遠的烏格利奇皇室領地。烏格利奇雖然比不上皇宮的豪華和奢侈,但遠離權力爭鬥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世外桃源”,季米特裏在這裏愉快地過著他的童年。然而,皇室的血統注定了他正一步步向他逼近。1591年5月15日清晨,九歲的小皇子季米特裏早早就起床了,像往常一樣跑到院中去玩耍。突然,人們聽見院子裏傳來了仆人們可怕的叫喊聲,瑪麗亞聞聲急忙從屋裏奔跑出去。眼前的情景讓她驚呆了:剛才還浠蹦亂跳的兒子,此刻正躺在血泊之中,喉嚨已被割斷!她心愛的兒子,她生命的一切,在這一瞬間就離她而去了。
皇子季米特裏死亡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整個烏格利奇城,當時的烏格利奇城響起了警種,人們紛紛趕到了皇宮,從各個角落尋找凶手。雖然凶手沒有找到,但小皇子被戈杜諾夫殺害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認為戈杜諾夫是凶手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戈杜諾夫是當朝沙皇的內兄,當朝沙皇費多爾根本不問朝政,而且他膝下無子,在他之後季米特裏很可能是皇位繼承人。戈杜諾夫出於對自己權力的考慮,完全有可能派人謀殺季米特裏。啟來曆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1589年費多爾去世,縉紳會議推舉戈杜諾夫為皇位繼承人,從1589年2月17日開始,戈杜諾夫成為真正的沙皇,一直到他去世。如果季米特裏長大成人,俄國的這一段曆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也有人認為,皇子季米特裏的死隻是一個意外。季米特裏患有癲癇病,1591年5月19日清晨,季米特裏拿著一把小刀,在宮中玩“豎刀立地”的遊戲,玩得正高興時,突然癲癇病發作,倒在地上,利刃正好刺穿了他的喉嚨。季米特裏的乳母和保姆都認為皇子是自觸利刃偶然殞命的。
更有一種離奇的說法認為,皇子季米特裏根本就沒有死,因為他的母親瑪麗亞預先察覺了陰謀,為了保護年幼的愛子,她和仆人上下串通,精心製作了這一幕劇。基於這一猜測,後來在俄國民間曾出現了多個“季米特裏皇子”,讓“烏格利奇案”更顯得神秘莫測。
皇子季米特裏死後,當時沙皇皇宮的反應也讓人琢磨不透。皇子之死驚動了朝廷,沙皇派來專門的調查團審理“烏格利奇案”,以期查出皇子的死因。調查團最後宣布,皇子季米特裏死亡純屬偶然。然而奇怪的是,瑪麗亞後來卻被送往修道院剃度為尼,而她的親屬和烏格利奇當地許多人都被流放西伯利亞,其用意不得而知。
伊麗莎白女王為何終身不嫁
在英國王室的曆史上,有一位傑出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她統治期間(1558~1603),英國國教製度最終確立,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對外方麵英國取得了海上霸權,在東方擴張勢力。而這位曾鑄造無數輝煌的女王,在個人婚姻方麵卻始終“獨善其身”,一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
伊麗莎白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1533年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宮,她的母親原是亨利八世的宮女,這樁婚姻並沒有得到天主教會的承認。因而,伊麗莎白被認為是私生女。在伊麗莎白兩歲時,母親因被認為不忠而被亨利八世下令處死。年幼的伊麗莎白從小便飽嚐失去母愛的淒涼。但是她自幼聰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通曉意大利、法蘭西和西班牙等國語言。1533年,亨利八世之女、伊麗莎白的異母姐姐瑪麗登上英國王位,這就是瑪麗一世。她摒棄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成果,致力於恢複天主教。她因殘酷鎮壓新教教徒,人稱“血腥的瑪麗”。伊麗莎白也因涉嫌卷入新教運動,一度被關進倫敦塔,其間幾經風險。1558年11月17日,瑪麗在痛苦中死去,因無子女,由伊麗莎白繼任王位,稱為伊麗莎白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