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文章之木——香樟木
香樟木屬於樟科的常綠性喬木,所謂常綠,不是不落葉,而是指春天新葉長成後,去年的老葉才開始脫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現綠意盎然的景象。其主要生長於亞熱帶土壤肥沃的向陽山坡、穀地及河岸平地;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及西南等垂直海拔可達1000米的地方。
香樟樹成材後,高可達50米,樹齡成百上千年,可稱得上是“參天古木”,為優秀的園林綠化林木;樹皮幼時呈綠色,平滑,老時漸變為黃褐色或灰褐色縱裂;冬芽卵圓形,葉薄革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15.5厘米,頂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圓形,背麵微覆白粉,脈腋有腺點;花黃綠色,春天開花,圓錐花序綻出,又小又多,外圍不易分辨,其球形的小果實成熟後為黑紫色,花期在4~5月,果期在10~11月。
香樟樹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不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水濕,但是不耐幹旱、瘠薄和鹽堿土。其主根發達,深根性,能抗風,萌芽力強;香樟樹生長速度中等,樹形巨大如傘,能遮陰避涼,存活期長,有很強的吸煙滯塵、涵養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境的能力。此外,它還有抗海潮風及耐煙塵和抗有毒氣體能力,並能吸收多種有毒氣體,較能適應城市環境。
香樟樹灰褐色的樹皮有細致的深溝縱裂紋。全株具有樟腦般的氣味,葉互生,紙質或薄革質,樹幹有明顯的縱向龜裂,極容易辨認。據說因為香樟樹木材上有許多紋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故而就在“章”字旁加一個“木”字作為樹名。
香樟樹是重要的材用和特種經濟樹種,根、木材、枝、葉均可提取樟腦、樟油。其中,樟腦可供醫藥、塑料、炸藥、防腐、殺蟲等用,而樟油可作農藥、選礦、製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由於其木材質優,抗蟲害、耐水濕,因而可供建築、造船、家具、箱櫃、板料、雕刻等用。
它的枝葉濃密,樹形美觀,可用作綠化行道樹及防風林,是南方許多城市和地區園林綠化的首選良木,深受園林綠化行業的青睞。
此外,香樟木的采製較為講究,主要在冬季采伐,然後將它劈碎或鋸成塊狀,曬幹或風幹。木材塊狀大小不一,表麵紅棕色至暗棕色,橫斷麵可見年輪,質重而硬,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清涼,有辛辣感。
20.歲寸之木——黃楊木
黃楊木又名山黃楊、千年矮、小黃插、百日紅、萬年青、豆板黃楊、瓜子黃楊,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山東、江蘇、福建、湖北、四川、雲南、貴州。通常,黃楊木泛指黃楊科黃楊屬錦熟黃楊等植物的木材,約有30餘種常綠灌木。這種類型的木材,堅實沉重,木紋細致。如西印度群島黃楊木、北美木材業中的榆樹科及紫葳科的木材、夾竹桃科念珠藤屬、芸香科九裏香屬等都為此類型。
黃楊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冠緊密,樹高不超過3米。樹皮灰色,栓皮成有規則的剝裂,莖枝均呈四棱,小枝和冬芽的外鱗有短毛;葉對生,圓形或倒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通常中部以上較寬,頂端稍凹,基部狹楔形,長1~3厘米,寬7~15毫米,下麵中脈的基部和葉柄微有細毛;春季開花,雌雄同株,花小,簇生;蒴果圓球形,果實有三個角狀突起,熟時裂為三瓣,成熟時黑色,徑約1厘米;其花期為4月。果熟期是7月,生長於山地和多石的地方,栽培供觀賞。據記載,錦熟黃楊原產於地中海地區,幾世紀以來其木材用於雕刻、鑲嵌、樂器等精細器具的製造。此外,有一種矮化類型的黃楊常種植在園邊路旁,修剪成各種形狀,以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小葉黃楊及其變種的幾種常見的觀賞灌木。
黃楊木生長非常緩慢,逢冬開花,春到結子,一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長到3~5米高,直徑也不足15厘米,因而有“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
舊時傳說黃楊遇閏年不僅不長,反要縮短,如宋朝蘇軾有“俗說,黃楊一歲長一寸,遇閏退三寸”的句子,故有“千年矮”稱謂。
黃楊科的樹種,是熱帶和溫帶氣候中一類較為常見的常綠植物,其木材淡黃色,質地堅韌,紋理細膩,硬度適中,沒有棕眼;但因生長期長,無大料,多用來與高檔紅木搭配鑲嵌或加工成極其精細的雕刻作品。
黃楊木在古典家具中有著很微妙也很特殊的位置。黃楊木作品多為工藝品擺件,基本上沒有家具成品,在古典家具的使用中多用來點綴。
黃楊木雕作為立體雕刻的工藝品單獨出現,供人們案頭欣賞的時間也並不是很短了,目前有實物可查考的最早是元代的遺物,如北京故宮現存的黃楊木雕圓雕人物“李鐵拐”,就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作品,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