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樹背上的文字——木材趣聞(2)(1 / 2)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麵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被稱為“殿宇之海”。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城市,其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裏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禦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

禦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麵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不同於前半部。即前半部建築形象以嚴肅、莊嚴、壯麗、雄偉為主,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在坤寧宮北麵的是禦花園,裏麵有高聳的鬆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這裏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最華麗的古亭。

故宮是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古建築群,由明成祖朱棣親自策劃營建,規模之大,構造嚴謹,裝飾精美,文物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2.天下奇觀——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麵八角形。第一層立麵重簷,以上各層均為單簷,共五層六簷,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簷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簷。其中,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8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複梁式木架。有人估算,整個木塔共用紅鬆木料3000立方米,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刹,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采用鬥拱結構,全塔共用鬥拱54種,每個鬥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設計科學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築,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最高水平,直至今日,它仍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曆經95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曆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已成為山西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並以它悠久的曆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3.生命輪回——植樹造林

在日常生活中,森林、樹木、木材一個都不能少,它們和人們相濡以沫,關係密切。為了造福後世、造福子孫,可以說,植樹造林已是大勢所趨。

一般來說,植樹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產活動,它是培育森林的一個基本環節。種植麵積較大而且將來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環境的,則稱為造林。如果麵積很小,將來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環境的則稱為植樹。

造林的基本措施是:適地適樹,細致整地,良種壯苗,適當密植,撫育保護,工具改革以及可能的灌水、施肥。

首先,植樹造林為人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許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在吃的方麵,有各種香甜鮮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葉;還有滋補身體的冬青樹上的女貞子,鮮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銀杏等珍貴藥材。在用的方麵,搞建築,開采煤炭,交通運輸,製造車輛、船舶、飛機,修建橋梁、碼頭,造紙等都需要木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結構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開采1000噸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在農業生產中,人們使用的大量農具也離不開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