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首次發現
“充滿煤煙、灰塵的車廂,是一個‘活動的監獄’。”“我‘最大的優點’,是‘保護指甲幹淨’。”
這是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1833~1896年)衛生習慣中的一個片斷。
因為煙塵和指甲中,藏著大量令人生病的病原微生物。尤其今天,“生水裏有‘小蟲’,喝了肚子疼”的道理,以及“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普通常識了。
然而,這種簡單道理,要是在300多年前,莫說一般人們,就連赫赫有名的英國皇家學會也全然不知。
本來,這無孔不入的微生物,何時何地不在與人們打交道?甚至在我們體內到處安營紮寨,自由鑽進鑽出哩。可是,由於人們不能用肉眼看見它們,因而幾千年來,人類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微生物這東西存在。
那麼,是誰第一個發現了這“小人國”裏的搗蛋“居民”?
他,就是列文虎克!如果要歌頌他對人類的大功大德,那就必須從他發現“狄爾肯”的前因後果說起……
“狄爾肯”,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譯音,意即細小活潑的物體。這是列文虎克第一次發現微生物時,給它們取的奇怪名字。
好奇的看門人
列文虎克於1632年10月24日出生在荷蘭代爾夫特市的一個釀酒工人家庭。他父親去世很早,在母親的撫養下,他隻讀了幾年書。16歲就已經外出謀生,過著漂泊苦難的生活。後來返回家鄉,才在代爾夫特市政廳當了一位看門人。
由於看門工作比較輕鬆,時間寬裕,而且接觸的人也很多,因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他從一位朋友那裏得知,荷蘭的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有許多眼鏡店,除磨製鏡片外,也磨製放大鏡,並告訴他說:
“用放大鏡,可以把看不清的小東西放大,並讓你看得清清楚楚,神妙極了。”
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列文虎克,默默地想著這個新鮮有趣的問題,越想越產生了興趣。
“閑著也沒事,我不妨也買一個放大鏡來試試。”
可是,當他到眼鏡店一問,原來價錢卻貴得嚇人,他隻好高興而去,掃興而歸了。
列文虎克從眼鏡店出來,恰好看到磨製鏡片的人在使勁地磨著。但磨製的方法並不神秘,隻是需要仔細和耐心罷了。
“索性我也來磨磨看。”
從那時起,列文虎克利用自己的充裕時間,耐心地磨製起鏡片來……列文虎克除懂荷蘭文之外,其他文字一竅不通。尤其一些科學技術的著作都以拉丁文為主,所以,列文虎克沒法閱讀這些參考資料,他隻能自己摸索著。
列文虎克經過辛勤勞動,終於磨製成了小小的透鏡。但由於實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個架子,把這塊小小的透鏡鑲在上邊,看東西就方便了。
後來,經過反複琢磨,他又在透鏡的下邊裝了一塊銅板,上麵鑽了一個小孔,以使光線從這裏射進而反照出所觀察的東西來。這就是列文虎克所製作的第一架顯微鏡,它的放大能力相當大,竟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所有的顯微鏡。
列文虎克有了自己的顯微鏡後,便十分高興地察看一切。他把手伸到顯微鏡旁,隻見手指上的皮膚,粗糙得像塊柑桔皮一樣,難看極了;他看到蜜蜂腿上的短毛,猶如縫衣針一樣地直立著,使人有點害怕。隨後,他又觀察了蜜蜂的螫針、蚊子的長嘴和一種甲蟲的腿。
總之,他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都要仔細觀察。可是,當他把身邊和周圍能夠觀察的東西都看過之後,便又開始不大滿足了。他覺得應該再有一個更大、更好的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