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了大業八年,大隋皇帝派來了天使,宣布來年春要發兵遼東收拾不聽話的高句麗人,特來征召突厥貴族隨軍觀戰、一睹天兵神威。被征召的不光有突厥,契丹、室韋、奚、霫、靺鞨等部族的首領、連同西域諸國駐隋使節組成了近千人的軍事觀察團隨軍出征,各種高鼻深目、金發碧眼的老外被人數多得漫無邊際、兵強馬壯、軍容威武的大隋軍隊震懾得操著各種鳥語哇哇亂叫,那些誇張的神態和言辭很是滿足了皇帝楊廣的虛榮心。
隨軍東征的始畢可汗的兄弟咄苾,也不斷的向草原傳回信息,向他的同胞們現場直播大隋天兵的東征盛況。也不知道是突厥人也像當時的漢人一樣吹起牛來就沒個數,還是咄苾受了隋人的蒙蔽,反正這家夥傳回的消息中,說僅東征的隋軍就有三百萬之多,這下可把突厥人嚇懵了。自從大業六年對大隋忠心耿耿的“突奸”啟民可汗去世,繼位的小年輕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繼承了突厥人不挨揍不長記性的光榮傳統,對他爹臣服大隋的綏靖政策非常不滿,尤其對隋國皇帝把他關在草原放羊、不許他南下中原跟美麗的漢家姑娘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而耿耿於懷,所以一直在暗中籌劃反隋大業。與咄吉抱著同一想法的突厥人也不少,而且大都是血氣方剛、在草原上憋屈得快要發瘋的年輕人,短短幾年時間,他們就聚攏了不下三十萬騎兵,隻待有機可趁,便要南下放馬,直搗中原的花花世界。這些沒見過啥世麵,而且天生驕傲的突厥人相信,身為蒼狼的子孫、草原的寵兒,突厥武士天下無敵,能以一擋十。以前之所以屢敗於漢人之手是因為父輩們太蠢,而他們這些聰明的突厥人又降生的太晚。
這回這幫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全蔫了。三百萬軍隊是個什麼概念?突厥全族的人口加一起有沒有這麼多?就算突厥武士真的能以一當十也填不滿這個大坑啊!更何況這還是大隋出征的軍隊,在國內留守的還能少了?這個仗確實沒法打了,原來老爹果然是英明的,我們才是一群蠢貨啊!
小年輕們心灰意懶,連咄苾的現場直播都沒心思搭理了,繼續沒精打采的趕著牛羊唱著歌,可是沒過多久突然覺得不對勁,咄苾那家夥怎麼不直播了?難道是因為收視率太低罷工了?
咄吉連忙翻出咄苾傳回的最後幾封信,上麵隻是語焉不詳的說天朝大軍正在圍攻遼東城,攻勢甚急,破城指日可待。可是連續幾封信都是沒完沒了的指日可待,然後就沒動靜了,這是啥情況?咄吉莫名其妙。他哪裏知道楊廣把那個友邦軍事觀察團盯得死死的,咄苾往草原送一張紙片都得被那幫禮部官員翻來覆去的檢查好幾遍,隻要看到有礙天朝和天兵形象、不利民族團結、與大隋官方宣傳口徑不一致的隻言片語,立馬揮起大剪刀剪個七零八落。後來隋軍在高句麗進展不順、尤其是兵敗回師之後,友邦觀察團就徹底被關了禁閉、隔絕了通訊,然後就統統隨皇帝南下江都賞瓊花去了,咄苾哪裏還有機會給他大哥咄吉繼續現場直播?
這年頭通訊手段嚴重落後,千裏之外的消息過了幾個月才傳過來很正常。咄吉雖然心知事情不對頭,肯定是發生了什麼重大變故,卻不敢輕舉妄動,畢竟那個三百萬的數字太嚇人了。於是他寫了幾封熱情洋溢的家書,充分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和對天朝大軍衷心的祝福,然後派出幾路信使趕赴遼東。咄吉的意圖很明確,這些信使都是他手下最好的斥候,送信不過是個幌子,查明隋國東征戰事的實情才是他的目的。
可是咄吉沒想到的是,楊廣雖然被高句麗人揍了個半身不遂,狼狽歸國平叛去了,但還是念念不忘維護他的虛榮心,尤其是在那些異族麵前。他還沒回國就下令柳城和幽州諸軍嚴密封鎖邊境,東征兵敗一事但有隻言片語傳入塞外異族的耳朵裏,統兵之將統統砍頭。等他平定了河北的叛亂,又派右翊衛大將軍於仲文駐守涿郡,除了防備高句麗人可能的反撲之外,重點就是封鎖突厥邊境。楊廣除了好麵子,人也不傻,他很清楚突厥人的狼子野心,對其一向深懷戒心,唯恐突厥人趁著他走背字又生出野心。
於是結果就是咄吉望穿秋水也沒盼回自己的斥候,河東的使節卻不請自到,一張嘴就要交易幾十萬牛羊皮張。要知道大隋這些年為了擺闊賞賜給突厥人的金銀珠寶海了去了,作為土鱉加窮鬼的突厥人一開始還美得差點背過氣去,可是時間長了他們就算再缺心眼也反過勁來了:這些玩意餓了不能當飯吃、冷了不能當衣穿、打仗也不能當兵器使,就算想換點有用的東西,草原上全是窮鬼連找零都找不開……學精了的突厥人趕緊在下次朝覲的時候請求賞賜一些實用的東西,結果收獲了更多的金銀財寶,而他們急需的糧食、麻布、盛具等物資,大隋交易給他們的數量永遠是剛好夠用,更珍貴的茶葉和鐵器則永遠讓突厥人處於緊缺狀態,至於兵器甲胄那根本是想都不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