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兩難(1 / 2)

咄吉一拿下定襄就發現不對勁了。這疙瘩雖然在突厥人眼裏是塊水草豐美的風水寶地,但是在大隋眼裏就是個鳥不拉屎的不毛之地,派往此處為官的要不是全無背景的寒門子弟,就是朝爭失敗的倒黴蛋,朝廷經常連邸報都懶得往定襄送。所以當咄吉試圖從他們嘴裏套出更多情報時,麵對的全是一群傻蛋懵然無知的眼神,還反過來追問咄吉這個異族人他們敬愛的皇帝陛下到底出了啥事……咄吉悲憤之下幹脆把這幫傻蛋綁在馬後活活拖死。

冷靜下來後的咄吉很焦慮。如果中原真像他當初以為的那樣亂成一鍋粥,定襄就算再閉塞,也不能一點消息也收不到吧?為何守軍還放羊似的毫無戒備?更沒有一點調動的跡象?難道這又是隋人的詭計,又要算計心眼實誠的突厥人了?咄吉感到自己的後頸一陣陣的發涼,腦子裏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趕緊跑。可是如今二十多萬大軍已然出動,而且關中那是隋人的老巢,那裏的邊軍可不像河東這邊的戰備鬆弛、兵無鬥誌,如今咄吉的親兄弟阿史那俟弗利正帶著十幾萬人在五原和榆林跟他們正打得熱火朝天,難解難分呢。要是咄吉現在下令撤軍,他那個一直對他的汗位念念不忘的親兄弟要不當場翻臉並趁機鬧事就見鬼了!他繼可汗位還沒幾年,威信更沒他爹啟民可汗那麼高,弄不好真能因此被俟弗利攆下汗位去。咄吉進退兩難又羞刀難入鞘,隻得按計劃繼續向馬邑小心翼翼的進軍,同時急遣心腹趕緊往草原跑,去找身兼他的可敦(皇後)、後母和大隋公主於一身的義成公主想轍,希望萬一戰事不利與大隋間還有個轉圜的餘地。

十月二十二,咄吉的前鋒出現在雲內城外三十裏。馬邑可不是定襄,那可是大隋確保北疆、震懾突厥的軍事重地,大隋數次北擊突厥,馬邑尤其是雲內都是大軍的集結地和後勤基地,雖然此時守軍不過數千,不過憑借著城堅弩利、將士奮勇,還是數次擊退了突厥的前鋒。咄吉碰了一鼻子灰之後,並不強攻,轉而直撲神武、善陽。

此時河東北路行軍總管王仁恭剛剛率部抵達善陽,屁股還沒坐穩呢他麾下那幫剛獲得自由的老兵痞們就跟當地邊軍大打了一架,險些動了刀槍。王仁恭正在焦頭爛額的在兩邊的屁股上各打五十大板,便傳來了突厥人大舉犯境的消息。王仁恭得報大怒,他手下那幫兵祖宗不消停也就罷了,怎麼一直老實得跟孫子似的突厥人也得瑟起來了?都覺得老子好欺負是不?想當年王仁恭年輕的時候,也是大將軍楊素麾下的侵突隋軍中的一員,曾在靈武一役中以千騎破萬軍從而功拜上開府,從來不把突厥人當回事。眼下他正被手下這幫驕兵悍將憋了一肚子火,正好拿突厥人出氣。

府兵與邊軍尿不到一壺裏去,他隻好帶著兩萬右翊衛府兵單獨出擊,人生地不熟之下遭了咄吉麾下七萬突厥鐵騎的埋伏,一個照麵就損失了數千人。可是右翊衛就算再驕縱、再混球,那也是無敵天下的大隋府兵中的精銳,而且從來都是突厥人的克星。王仁恭效漢將李陵之故智,以木車排列成陣阻擋突厥鐵騎,步軍立於車上以弓弩殺敵,騎軍則從側翼不斷出擊騷擾。右翊衛軍中的弓弩配備比例之高尤勝於右侯衛,一波箭雨過去就是萬餘支做工精良的狼牙箭,簡直能令天地變色。而且右翊衛的弓弩手們還尤其缺德,專射突厥人缺乏甲胄防護的戰馬,一時間戰場上的突厥人人仰馬翻、亂成一團。王仁恭則指揮大軍緩緩退回了善陽城,一揀點部屬,竟然傷亡近萬,再也無力主動出擊,隻得向李淵求救。

咄吉也不好受,一場以逸待勞的伏擊戰下來,突厥人的傷亡竟然與隋軍不相上下,戰馬更是損失了三萬多匹。咄吉有些不寒而栗,若不是他出其不意的第一波攻擊給隋軍造成重大損失,兩軍硬碰硬之下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這一仗他雖然看似擊退了隋軍,卻也基本打消了他挺進中原的野心——這才不到兩萬隋軍府兵就這麼不好惹,要是再來個十萬八萬,那就不是他打大隋主意的問題了,突厥故地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說。再者,咄吉終於從隋軍俘虜的口中得知了中原之變的實情,結果讓他有喜有憂。喜的是大隋果然敗於高句麗,而且楊玄感叛亂,中原大地處處烽煙都確有其事。憂的是大隋當前所處的境地沒有他想象得那麼糟,東征之敗並未損及大隋的筋骨,所謂十二衛精兵全軍盡墨之說更是胡扯——咄吉手下剛剛被弄死的好幾千人和三萬多匹馬難道是被鬼魂纏身了?而楊玄感則已經兵敗身死,中原大地仍在隋國皇帝控製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咄吉想要趁火打劫的難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幾個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