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兵強馬壯(1 / 2)

一日後,百餘匹快馬載著信使和祖君彥新鮮出爐的《為楚公世子與天下書》出了清源縣的四門,分赴河東、關中、河南、河北各地,將楚公世子決意與突厥人決一死戰的消息傳往各地。同日,李孝恭率兵五千北上增援駐守龍山的侯君集,探馬斥候放出數十裏,前鋒出現在晉陽城下不足十裏。一時間,晉陽上下風聲鶴唳,李淵和王威為了該主動出擊還是固守待援吵翻了天。

臘月初七,李君羨帶著輔兵返回了清源城,不但隨軍運來了大批原本儲存在磨坪山上的糧草物資,麾下的五千兵馬還壯大到了近兩萬人。楊霖一問才知,原來長孫無忌、盛彥師和李君羨得知了楊霖的打算之後,哥仨湊一起一合計,都覺得身為反賊還要替國守邊、跟突厥人玩命,雖然感覺有些怪異,卻也不錯,就是勝算不大。不如多招些人來給自己壯膽,而且長孫無忌認為他們擔著反賊的罵名,還要替楊廣操心、給他幹活本來就虧了,要是再做好事不留名,那就虧大發了。於是哥仨就沒按照楊霖的命令直接來清源,而是分兵數路,不但把晉陽周邊的太穀、平城、壽陽、樂平走了個遍,甚至遠到石艾、汾陽、盂縣以及雁門郡的五台、崞縣和樓煩郡的忻口、秀容、嵐城等地都出現了他們麾下騎兵的身影。這哥仨自稱討胡軍,奉楚公世子之命召集義軍,守土衛族,共抗突厥。就連李蔓珞都帶著小七和嫣兒兩個小丫頭跑去了崞縣,據說當地駐軍的郎將是她遼東李氏的同族,這丫頭準備去策反……

所謂紙裏包不住火,突厥人大舉寇邊,破定襄、圍馬邑,殺人無數、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之事早就傳遍了河東大地。尤其是臨近的幾個郡更是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各地向晉陽和兩京報警求援的信使不絕於途,不但地方上的豪紳、富商等有些身家的紛紛收拾細軟,攜家帶口的往南邊跑,連不少地方的官員都跑光了。但是當地的世家大族和絕大部分百姓卻少有逃走的,幾百年來這塊土地上漢人和胡人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有停止過,胡人給他們留下的血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以至於讓他們牢牢的記住了這樣一個真理:胡人來了逃跑是沒有用的,唯有拚死抵抗才能保住祖廟不失,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一條活路。於是,因為大隋一統、胡人絕跡而遵照官府命令拆毀的鄔堡、村寨紛紛開始了重建,而且不為風雪所阻,日夜不停工。

這時候一支叫作討胡軍的軍隊來到了他們的家鄉,號召軍民合力、共抗突厥。這些鄉紳百姓中的大多數並不知道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楚公世子是哪路神仙,少數了解詳情的也閉緊了嘴巴一聲不吭。這個叫做楊霖的楚公世子即便是反賊那反的也是皇帝和官府,跟他們這些小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太平年月,官府除了收稅和征發徭役就沒幹過什麼好事,突厥人一來,官府更是不見了蹤影,聽說不少官員倒是自己先跑了,晉陽府衙更是對雪片般飛來的告急、請願文書一聲不吭,連派個人過來撫慰一下地方的事都不曾做過,更別提派兵抗敵了。這種情況下,絕望的百姓唯有以死相拚。此時有人來領導他們、整合他們,團結一致對抗突厥人,總好過他們一群烏合之眾各自為戰,誰還管來的是官兵還是反賊?

如此情勢下,長孫無忌他們的計劃進展得很順利,不但各地民軍首領紛紛表示願意加入討胡軍,連不少地方的官員、郡兵都答應跟討胡軍合作,至少討胡軍途經他們防區的時候不會阻攔,甚至願意提供糧草軍械。而當他們得知晉陽官府非但不肯北上迎戰突厥人,反而一意消滅討胡軍,阻擋討胡軍北上道路的時候,處在對抗突厥人第一線、本就對官府怨氣衝天的雁門、繁峙兩地邊軍直接就嘩變了,八千多邊軍將士幹脆隨長孫無忌等人返回太原,決意先跟晉陽的那群王八蛋府兵先幹個你死我活。而隨之南下、在太原集結的民軍也有三萬多人,剩下的也表示願在討胡軍北上時彙合,共同作戰。

李君羨這回帶來的隻是第一批兵馬,其餘大軍將在數日後抵達清源。

楊霖還有什麼好說的?唯有向李君羨深深一揖表達感激之情。跟房杜這幫成天跟他唧唧歪歪、挑三揀四的家夥相比,還是長孫和盛、李等人真正跟他一條心啊!

兩日之後,長孫無忌和盛彥師統率的大軍陸續抵達清源。楊霖帶著手下的文武官員傾巢出迎,一番寒暄問候之後,楊霖欣然接受邀請檢閱大軍。這定睛一看,他手下的這支大軍還真是花樣百出、無奇不有啊!統一穿著從榆次搶來的、本是為二次東征準備的灰白色羊皮襖的,是武士彠和何潘仁帶領的近三萬原來駐守在磨坪山的守兵和屯田兵;穿著土黃色隋軍府兵製式戰甲的,是周大虎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全數拐騙來的近萬原高君雅部的右侯衛府兵;那些穿著灰色戰袍的騎兵是由達奚莫熊、叱羅若弼兩個鮮卑人帶領的八千雁門邊軍;那些戰袍顏色不一,但是旗號鮮明,軍容也頗為整潔的從各地搜羅來的萬餘郡兵;剩下的衣色雜亂、隻有半數披甲的就是從樓煩、雁門兩郡趕來的民軍和太原本地自願隨軍參戰的百姓,大約有四萬多人。除此之外,還有數萬隨軍運送軍資糧草的百姓,大多是老弱婦孺,雖然大冷天凍得哆哆嗦嗦的,身子縮得像一隻隻鵪鶉,但是臉上並無畏懼不安之色,士氣還算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