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彥師很快在河內接到了李秀寧和李玄霸姐弟,並速報滎陽。三日後,親自渡過黃河迎接媳婦回家的楊霖見到了李秀寧,據滎陽郡內的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當日他們的主公在營帳裏傳出來的慘叫聲很是瘮人……
翌日一早,楊霖便招呼他的人馬統統南渡黃河退出了河東地界,並再度請出堯君素這位他名義上的老上司出使京師去跟屈突通談判。
堯君素要求屈突通停止對河東軍的緊逼,但是老屈突不幹,提出是李淵背盟在先,必須退出延安、雕陰兩郡作為賠償。李淵在跟屈突通打了幾圈太極之後,便默認了此事,不過他也提出了兩個條件,即宋老生部必須退出河東以及屈突、李、楊三部再簽訂一份和平友好互助條約。
一時間,京師、晉陽、滎陽三地間的道路上信使不絕於途,終於在七月初達成協議:三方罷兵、劃界、互保。之後河東軍徹底退出了關中,而宋老生也率部經樓煩進入雕陰前往京師,本來像是架在柴火上一點即燃的關中、河東與河南三地的緊張局勢幾乎在一日之間便消弭於無形,差點把等著看熱鬧、占便宜的江都朝廷和各路梟雄的老腰晃散了架。不過事情並沒有因此而消停,有心人們很快就發現了一件事:東都現在沒主兒了。
要說東都沒主兒那真是有點瞧不起人,畢竟皇帝陛下親自任命的東都留守、也就是越王楊侗小盆友還樂顛顛的坐在乾元殿上,看大家夥你來我往打得頭破血流看得正開心呢。而楊廣留下輔佐他孫子的金紫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人也一個不少的圍著楊侗小盆友整天大罵楊霖和屈突通是王八蛋,怎麼能說沒人呢?
因為在這個有兵就是草頭王的年頭,誰也沒把這些看似身份尊貴,實則手中無兵百無一用的皇孫和勳貴們當回事。不過屈突通跑路之前,不是給東都留下五萬郡兵嗎?
說起來郡兵算是大隋近年來開出的一朵奇葩。按照大隋軍製,常備軍隻有禁軍和府軍,其餘的在北方邊境部分地區置有邊軍,而在地方州府則延續北魏以來的傳統設有州郡兵,不過這些兵理論上都不是正規軍,充其量算些雜牌。而且中央出於對地方的防範,不僅對邊軍和郡兵的數量有著嚴格的限製,而且他們的兵源素質、訓練和裝備也與常備軍相差甚遠。尤其是郡兵,僅能維持一下地方治安、清剿一下小蟊賊,規模稍大點的盜匪一般都搞不定,還得勞動府軍出馬。
不過自從楊廣一抽瘋調光了天下兵馬去找高句麗人的麻煩,隨後天下大亂、匪患叢生,各地的治安狀況就急劇惡化。為了保境安民,更為了維持地方的統治,各地方官府想盡了辦法招兵自保。不過“擁兵”之後很容易讓人引申為“自重”,這可是條要腦袋的罪名,所以怎麼“擁兵”就成了個大問題。設立軍府征召府兵就不用想了,那是皇帝的特權,自立名目則很容易讓人想歪,各地便紛紛把主意打到了不起眼的郡兵頭上,開始偷偷擴充郡兵的建製。等宇文化及政變,皇帝驚恐之下大規模的遣散府兵、招募驍果之後,還打著大隋旗號的地方官吏們便開始隨大流明目張膽的招募郡兵,像原齊郡郡丞張須陀麾下的郡兵規模就達到了三萬人,也沒見皇帝把他怎麼著。不過這些急就章搞出來的郡兵普遍戰鬥力不佳,就像楊霖在河東跟突厥人幹仗時追隨他的那些郡兵,簡直連完全由老百姓組成的民軍都不如。
東都的情況又有不同,雖然被楊玄感和翟讓搜刮過兩回,不過畢竟家底深厚、人口眾多,所以屈突通很輕易的就招募到了好幾萬人,再加上從周邊各郡劃拉來的,終於湊夠了十萬郡兵,這才有了跟瓦崗軍一較短長的資本。畢竟他麾下的左驍衛大都是騎兵,用來守城和複雜地形的攻防實在不太在行,不但太浪費,而且數量也太少。
不過郡兵的麻煩也不少。比如說郡兵沒有府兵才有的受田,大隋更沒有給當兵的發軍餉的習慣,所以當郡兵隻能混上三個飽一個倒,素質本就差,打仗的積極性更是沒法跟府兵比。在本鄉本土抵抗賊匪入侵還行,一出門就沒精打采,都不用碰上硬仗,有時候一見著敵人就一哄而散了。這一年屈突通被瓦崗軍揍得不輕,可是他有苦自知,好多仗之所以會敗都是這些郡兵拖累的,不過他也沒辦法,更不敢下重手整治--這畢竟是十萬人,還大都是鄉裏鄉親的心齊著呢,萬一搞出兵變來更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