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一開始以為皇帝在逗他,可是他偷眼瞅了一下皇帝的表情又覺得有不像,可是皇帝怎麼可能不知道楊霖是誰?
楊廣要說他不知道三省六部的長官是哪位王世充相信,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從高穎、楊素、蘇威等位高權重的老臣死的死、貶的貶之後,這位素來喜歡獨斷專行的皇帝幹脆拒絕提拔新人,三省主官空置多年,連六部的尚書現在都湊不齊一桌麻將了,以至於如今大隋的朝政盡掌於內史侍郎虞世基、民部侍郎裴蘊、吏部侍郎裴矩三個四品官之手,說出去都讓人笑話……
大隋的文官現在嚴重缺編,武將卻嚴重富餘。經過兩次叛亂的打擊之後,楊廣對於大隋的武將嚴重缺乏信任,把軍權緊緊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江都駐軍連個小郎將需要調動一下都得皇帝禦筆親批,就算是他最信任的王世充和張須陀都不能幸免。比如王世充親自訓練出來的十萬江淮子弟兵被他交到了張須陀手裏,而張須陀從齊郡帶來三萬嫡係則被他交給了從晉陽跑回來的王威。至於江都以外還聽他話的武將,例如於仲文、來護兒、薛世雄等十二衛大將軍都被解除了兵權,關在江都當閑人養著,不過那些不肯聽話的皇帝也隻能幹瞪眼了。這麼一年多來,大隋軍方在除了江都以外的地方的主旋律就是裁兵撤將,唯一的一個能升官擴軍的例外就是楊霖--皇帝還為他專設了一個右備身府驍果軍。再說了,那個小子還是被皇帝恨得咬牙切齒的“國朝首逆”楊玄感的兒子,這麼顯眼、這麼特殊的一個人物皇帝能想不起來?開什麼玩笑!
皇帝現在雖然不管事了,赫赫龍威也沒從前那麼嚇人了,可是問起話來那也得有人答啊!否則皇帝一生氣雖不至於砍人,但是大夥也沒好日子過。所以虞世基一看王世充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隻要硬著頭皮出班奏道:
“啟稟陛下,去歲末突厥犯境,有河東義民名楊霖者,散家財、募義兵,揮軍北上阻突厥於馬邑。其時朝廷大軍被逆賊阻於內地,不及北上守邊禦寇,為免物議,微臣當時曾提議陛下可暫賜官身以正其名。後經陛下欽準,將其所部置入右備身府驍果軍,賜楊某通議大夫、果毅郎將之職,受正議大夫、折衝郎將堯君素節製。”
虞世基這麼一提醒,楊廣立馬就想起這回事了。不是楊廣突然間記性好了,而是那位“義民”的姓氏太過特殊了。
楊廣這輩子最恨的倆姓,除了李就是楊。姓李的倒黴是因為那個子虛烏有的《桃李子章》,為此以右驍衛大將軍李渾和將作監李敏為首的數十位李姓高官還丟了腦袋,另一位姓李的大人物、也就是楊霖他老丈人李淵靠裝孫子裝得出神入化這一自帶天賦才逃過一劫,不過日子過得也是惶惶不可終日。至於姓楊的怎麼招了皇帝的恨那還用問嗎?楊廣一直認為他之所以走了黴運、國勢中落、皇威掃地,全是楊玄感造的孽!所以要問楊廣這輩子最恨誰,楊霖這位老爹絕對排首位!至於恨到啥程度,楊玄感得墳頭都快長草了,皇帝還下令將其開棺戮屍,並令人將其殘屍肢解後分別拋入四野八荒的深穀之中不得入土,以使其肉體不全魂魄消散,永世不能投胎。你說這怨氣得有多大?這還沒完,皇帝又下令夷其九族、毀其宗廟、掘其祖墳,改其宗號為“梟氏”,要不是皇帝自己也姓楊實在沒法再折騰,否則全天下姓楊的都沒好日子過。
所以楊廣當時看見這個“義民”也姓楊心裏就覺得膩歪。虞世基更不敢告訴他這個楊義民的身世,否則楊廣就算不當場揍死他,收編討奴軍也徹底沒戲了。老虞也是沒辦法啊,皇帝不管事,他不能不管啊!畢竟老虞還是熱愛大隋的,沒有大隋,他當個屁的內史侍郎,就算能投靠上新主子,還能讓他大權獨攬、皇帝的公章盡在掌握,肆無忌憚的大筆撈錢?
所以為了能給大隋再續上幾口氣,老虞也是拚了。
不過現在皇帝追究起來,虞世基可是有點麻爪了,趕緊蹦出來給皇帝解釋,希望能囫圇蒙混過關。不過現在的形勢明顯有點複雜,老虞拚命的遮掩,皇帝則麵露疑色,而還有一位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一門心思想把他的老底揭穿。
這個人當然是王世充。他跟老虞沒啥仇,相反相處得還不錯,別看他的官銜比老虞大,可是對這位事實上的虞大丞相向來畢恭畢敬,錢更是沒少送。老虞人也不錯,沒少幫他的忙,比如這回為了他回東都的事四處奔走,可謂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