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王世惲的怒火(1 / 2)

自打跟王世惲交上火,李孝恭表麵上鎮定自若,可是滿嘴燎起的火泡卻暴露了他內心的焦慮。如今王世惲已經兵臨魯陽關,可是援軍在哪裏?段誌玄、侯君集和達奚莫熊三個混蛋至今音信全無,杜如晦和堯君素倒是來了信,這老兩位正掙了命的趕來增援,不過一來內鄉距魯陽關有三百多裏路,等他們趕到恐怕李孝恭都涼了,二來這兩位一路上連鄉兵民壯都沒放過,也不過才劃拉到五千人,這點烏合之眾扔進王世惲的大軍中恐怕連動靜都聽不見幾聲。現在他能指望的隻有楊霖了,他的這位主公倒是已經在汝南彙合了盛彥師,不過四萬大軍剛剛過了犨城,距離魯陽關就算強行軍也得跑上一天一夜,可是李孝恭能守住這麼長時間嗎?

所謂近墨者黑,李孝恭被他那位滿肚子壞水的主公熏陶日久,自然不缺花花腸子,所以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詐降。隻要王世惲中計,李孝恭再跟他狗扯羊皮的磨嘰磨嘰,說不定就能把這一天一夜熬過去,到時候他再翻臉不認賬,王世惲能有什麼辦法?

李孝恭的算盤打得挺精,可是他派去接洽的使者出了關沒一會兒工夫,血淋淋的腦袋就被掛在了高杆上拿到關下示眾,那些王家軍的士兵們還公然向關上宣示王世惲的軍令:隻受死,不受降!

這就奇了怪了。古往今來兩軍征戰,隻要一方有投降的意思,不管其意是真是假,對方總要派人來接洽一下、試探一下,畢竟能不死人就達到戰爭的目的對任何軍隊都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兩軍相爭打的是公戰又不是民間私鬥,彼此間就算有私怨也不能因私廢公,如果主將執意不受降,那就是不拿手下的命當回事,士兵甚至可能因此嘩變。

那麼王世惲為什麼就敢冒軍中大忌一口回絕了李孝恭的要求,而且一點不留餘地呢?

因為他恨,因為他怕。

王世充不甘蟄伏決心自立,而支撐他下定這個決心的有三大法寶,其一就是他一手組建訓練出來的八萬江淮子弟兵,其二就是作為他的秘密力量存在的三萬原府兵、也是他現在的私兵,其三就是霸城王氏的支持。

此次王世惲受命從南路秘密西進,偷襲東都,他兄弟王世充不但將全部的三萬私兵都交給了他,隨他西進的還有二十多名霸城王氏親族子弟,這幾乎是老王家大半的精英啊,由此足見王世充對王世惲的托付之重。

霸城王氏在中原世家大族中算是新晉勢力,實際上連三等士族都算不上,要不是這一代冒出來個王世充,霸城王氏還依然籍籍無名,泯然於眾多中小士族之間。對於王家這樣的新晉士族來說,土地和金錢暫時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隻要有源源不斷的可造之才不斷湧現,王家才會不斷的發展壯大,躋身更高等的士族之列,屆時土地、金錢和權勢自然一樣都不會缺。

可是王家畢竟是根基單薄,除了王世充和王世惲之外,他的幾個兄弟王世師、王世衡、王世偉、王辯的才具並不突出,最多也就是守成之才。而二代子弟就更糟糕了,尤其是王世充的幾個兒子,連他們的叔伯都趕不上,唯一算是可造之材的就數王楷了。

此子三歲識字,五歲能詩,不足十歲經史子集背得滾瓜爛熟,到了十五歲,不管是兵書戰策、治民理政還是濟世經邦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即便是王世充親自跟他爭辯往往也被這個小家夥弄得啞口無言。王世充對王楷喜愛至極,要不是他生父早亡、高堂尚在又是獨子,弄不好就把他收進本房納為養子了。如果真那樣的話,王世充的接班人恐怕就不是王應玄而是王楷了,畢竟對於王家這樣正處在爬坡期的家族來說,立嫡不如立賢。

即便如此,王世充還是把王楷接到身邊與他的幾個親生兒子一起讀書,並不時指點。他刻意扶持提拔王楷,把王楷作為他幾個傻兒子的輔佐之臣培養的意圖,老王家裏邊基本沒有不知道的。所以別看王世惲這回出征帶了二十多個王家子弟,可是無論哪個傷了殘了甚至是陣亡了都沒事,唯獨不是出事的,除了王應玄和王應恕這倆王世充的親兒子之外,就數王楷了。

因為誰都知道,一旦王楷沒了,王家二代的天也就塌了半邊。

李孝恭兵微將寡,要他擺出堂堂之陣與王世惲硬拚無異於以卵擊石,這個事實王世惲很清楚,換成他是李孝恭也一樣會選擇搞偷襲使絆子下黑手。因此盡管這兩天的亂仗打得他很惱火,手下更是傷亡了兩千多人,如果僅限於此,王世惲不僅不會拒絕李孝恭投降,甚至會惺惺相惜的共飲幾杯,與他暢談一下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