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五封信(1 / 2)

王世充咬牙切齒的做出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決定,以非嫡係的五萬兵馬死守蕭縣和彭城,他自己則統率五萬子弟兵出蕭縣、下碭山,然後過虞城而不入,繞道消失在梁郡東北的莽莽大山之中。

想當初王世充死乞白賴加賭咒發誓,皇帝才勉強同意從他的江淮子弟兵中劃撥三萬人歸他指揮,怎麼一轉眼就成了五萬?

要知道王世充的嫡係兵馬出身江淮,號稱是他的“子弟兵”,那可不是白叫的。

王世充派他兄弟王世惲從南路偷襲東都,還帶上了包括他的世子王應玄、嫡子王應恕在內的二十餘名王氏子弟,一方麵是為了加強對那三萬前大隋府兵、現王氏私兵的控製,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防止王世惲一旦得手先行拿下東都而起了異心。就算王世惲是他的親兄弟,老王也得防著一手。

至於江淮子弟兵,那可是他的命根子,當然就更不能輕忽了。王世充是皇帝親封的右屯衛大將軍,這所謂的“江淮子弟兵”的官方編製也就在右屯衛。而這個新鮮出爐的二代右屯衛實際統兵的將軍,就是他的三位親兄長王世師、王世衡和王世偉,至於軍中的各級將領基本都是王太、王君度、王弘烈、王琬、王仁則、王道詢、王道夌、王整、王素等王氏族人,不下四十多位,可以說老王是把他們全家都搬到右屯衛裏邊去了,所以除了他誰能調得動右屯衛的兵?就算皇帝都不行。

所以老王發一句話,到他帳下報到的右屯衛兵馬就變成了五萬人,江都上下還誰都不知道怎麼回事。老王就是這麼牛,要不是怕突襲東都不成給自己留條後路,老王連剩下那三萬人都不能給皇帝留。

老王的一舉一動,早有防備的李密自然瞧得清清楚楚,老王一動他就開始調兵遣將,當碭山被其一舉攻克的時候李密就急了,以為老王狗急跳牆,堵他後路不成又想掏他老窩,剛想糾集人馬捅老王的屁股,卻被左長史房彥藻攔住了。

房彥藻認為王世充的行為很奇怪,尤其是動機未明。按理說李密那近在咫尺的十五萬大軍可不光盯著北邊的翟讓,王世充也絕對在其打擊範圍之內,在兵力處於劣勢、防線四處漏風的情況下,王世充最好的選擇固守幾處要點等待戰機,貿然輕出、尤其是在老虎的眼皮子底下還想掏其老巢絕對是找死和腦殘的行為。王世充活夠了嗎?肯定沒;那麼王世充是傻缺嗎?跟他打了多年交道的李密也肯定不會這麼認為,那麼他這麼做到底想幹什麼?不弄清楚他的想法就衝上去窮追猛打顯然是智者所不為。

李密自詡為智者,所以他采納了房彥藻的意見,隻帶了五萬人馬馳援梁郡,而且暫不接戰,隻是遠遠尾隨。李密把底線設在虞城和穀熟,如果王世充攻打其中任何一城,那就意味著他的目標是梁郡,這是李密決不可容忍的,即便放棄琅琊和魯郡,全軍回援與其決戰也在所不惜。如果王世充不動這兩城嘛……李密的腦海裏浮現翟讓那張令人討厭的臉孔,但很快便被他拂到一邊,緊接著浮現在他眼前的就是他那個奸詐狡猾的便宜女婿那張假惺惺的笑臉。李密有了短暫的一陣猶豫,然後嗬嗬一樂,悠然的催動戰馬,不慌不忙的繼續行軍。

等王世充繞虞城而不入並遁入莽莽大山之後,李密的心托了底。等他的部下抓到幾個王世充麾下的逃兵,基本探明了他的戰略意圖之後,李密這才長舒了一口氣——這下他不用操心老窩的安危,可以安心的率軍重返琅琊前線跟老對頭翟讓算賬了。不過臨走前,他還是下令柴孝和嚴守梁郡,遣大將李子雄統兵八萬移防潁川,並嚴令兩人無論是楊霖還是王世充,但凡在這兩郡境內借道、甚至是交戰,隻要不攻城、不進城,就權當沒看著,更不許摻和。當然李密也沒忘了給他的便宜女婿送去一封信,就算是一個小小的回報。

這就是楊霖現在看到的這封信。在信中李密對於女婿的提醒和告誡深表欣慰和感謝,同時也把王世充的行蹤原原本本的告訴了他,並指出他對王世充此人深感厭惡,決不能允許他占據東都、彼此為鄰。隻是當前翟讓太過囂張,竟不顧宇文化及未滅非要跟他李密爭個高下,琅琊之戰一觸即發,所以他暫時抽身不得,隻能在精神上對女婿表示支持。同時他還告訴楊霖,他已密令李子雄在潁川、梁郡一線嚴密布防力圖阻截王世充。即便阻截不成,隻要楊霖有需要,亦可下令李子雄越境增援,千萬別客氣,都是一家人,就權當把李子雄當自家人使喚就行雲雲。

所謂的李子雄聽楊霖這個“自家人”使喚這事連傻子都不信,指望他能阻截住王世充那更是做夢。讓楊霖汗如雨下的是李密在信中提到的王世充潛入虞城以西大山之中的時間是七月廿三……七月廿三!那陣子他們連王世惲的動靜還沒發現呢,這都過去快一個月了,王世充就算爬也能爬到滎陽了吧,沒準都到東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