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表現的最積極、而且禮數最周全的是翟讓的死對頭、而且是從小就跟皇帝不對付的李密。
他甚至派人跑到江都跟皇帝大表了一番忠心,又討來了一道旨意,這才大張旗鼓的打起了奉旨討逆的旗號,盡起十五萬兵馬開進琅琊,一南一北將翟讓正從北海西返的主力大軍堵了個結結實實。
將近四十萬大軍在緊張的對峙,看起來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可是就這麼僵持了好幾天,卻未發一矢未傷一卒,這是咋回事?
因為無論是翟讓、李密還是竇建德,不管是因為愚蠢、衝動還是睿智而挑起這場戰事,他們都是把自己的大部分本錢甚至是身家性命壓在了上頭。所以等到箭在弦上時,他們都難免麻杆打狼兩頭怕--萬一這一仗打不贏怎麼辦?就算打贏了實力大損怎麼辦?萬一被那幫光起哄架秧子、就是不肯出手露頭的奸猾之輩漁翁得利了怎麼辦?
反正還有無數個“怎麼辦”在等著他們,不解決這些問題,他們還真下不了這個決心。
所以他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兩個辦法,一個是拉人下水,一個是尋找後路。
李密和竇建德拉人下水的理由很充分--他們可是替皇帝出頭,總不至於這天底下的忠臣義士就他們兩個半吧(老羅算半個……)?那些大話說了一籮筐的老幾位是不是也得來點實在的意思意思?當然他們所指望的其實就是李淵和屈突通。至於像杜伏威、蕭銑之流的一個是離得太遠,更主要的是這些戰五渣就算不辭辛苦的願意千裏來援他們也瞧不上。
而翟讓的有點失道寡助了,所以他隻能把目標選定在了楊霖身上,畢竟大家名義上都出自瓦崗一門嘛。於是翟讓派出了王儒信出使東都,並許諾隻要楊霖出兵牽製李密後路,待打贏了這一仗之後,淮安、潁川、汝南這三個原屬李密的郡便盡數歸他所有。
翟讓找楊霖幫忙是病急亂投醫,那麼當李密和竇建德也找上門來,而且是向他謀求後路的時候,這事就有點怪了。不管楊霖最近怎麼得瑟,他畢竟還是個後輩、小輩,而主持大局、匡扶正義這種事情不是該武林盟主出頭嗎?就算大家誰都不服誰選不出這個盟主來,那也應該去找皇帝,畢竟這些破事哪個跟他都脫不了幹係。
不過無論李竇還是翟讓都認為這事找楊霖最合理,沒誰比他更合適了。
原因有三。
首先就是實力。如果說在與王世充一戰之前,群雄對楊霖的評價還是跟蕭銑、杜伏威之類的廢柴不分高下的話,經此一戰,楊霖在他們心中的分量蹭蹭的連升了好幾級。畢竟像王世充這樣的對手、八萬多江淮兵和原府兵這樣的強軍,又是在老王虛實相替、兩路夾擊的妙手連出的驟然襲擊下,楊霖能夠從容應對,尤其是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如同狂風暴雨一般幾乎將老王全殲,這等手段和戰力沒誰敢保證自己也一定能做到。這年頭,實力是一切考量的前提,就算楊霖是個智障或者三歲幼童,隻要夠硬、夠狠,別人就得服、就得敬。
其次是利益攸關。這幾方勢力中,就算跟他打交道最少的竇建德和羅藝,也在北征突厥時與他有過一段香火情意。李淵和屈突通就更不用說了,跟他打交道最多,合作也最多,彼此間就算說不上共榮共存,也是扯不清道不明,牽一發而動全身。至於翟讓和李密更是與他算是同門,都是瓦崗三王嘛,兄弟鬩於牆共禦外辱說不上,但起碼相互關係不像翟李那樣水火不容,還是有些共同語言的。
最後就是楊霖的信譽還算不錯。這話聽起來好像不太靠譜,楊霖這小子是出了名的蔫壞、最愛占人便宜,上邊說過的這老幾位,就連跟他沒打過幾次交道的竇建德,也被楊霖拐跑了他的結義兄弟雄闊海,至於像李淵、翟讓和李密,更是被楊霖坑過無數回。不過話說回來,這老哥幾個自己心裏也有數,他們之所以被楊霖坑,主要是因為他們想坑楊霖在先,隻不過總坑不過這個又奸又滑的小子而已……不過楊霖這小子也有好處,那就是每次坑人都是點到為止,絕不過分,而且還給他們留足了餘地和麵子。更重要的是,在大是大非麵前,這小子還是很講究的,而且沒什麼攻擊性,屬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類型。
所以盡管大家都被他坑過,但是相比於其他人,大家還是更喜歡跟楊霖合作。
於是乎各方勢力的使者便懷揣著各樣的心思雲集於東都,但是名義上都是來恭賀他的新婚之喜的,而那正在緊張對峙的六十萬大軍也整日在翹首西盼,等待著是戰是和的消息……
搞清楚了這一係列大事小情的來龍去脈,楊霖頓時頭大如鬥。還沒等他應付走裴矩,又有好幾路使者聞風而至堵住了他家的大門,嚇得楊霖抱頭鼠竄,翻牆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