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胡子賈隊長召開的集體會議內容之中,英文是標準的通用語言。好在有小宇幫助我們進行翻譯,才能將會議的內容大體掌握。
會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的內容。
首先,便是介紹關於這兩天考察陰山岩畫的大體情況。
其實早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
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這些記載是世界上對陰山岩畫最早的記錄。然而在其後的若幹世紀裏,再沒有人去問津。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未,中國和瑞典聯合西北科學考察團才發現了幾幅岩畫。
對岩畫的全麵考察是從一九七六年開始的。
此後,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遊人到巴盟境內考察和參觀,先後共發現岩畫上萬幅。其中做過拍照和臨摹的岩畫有近千幅。這些岩畫不僅反映了陰山地區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學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的遊牧生活狀況。
具體到細節的分布,則更加廣泛。最多的地方在烏拉特中旗南部的地裏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五公裏多。僅此一處,岩畫就在千幅以上。這裏,也是我們這幾日主要考察的地點。
由於這座黑山上可以發掘的岩畫內容信息很多,則需要在山上露營一晚。
賈隊長強調的第二件事就是安全。尤其是行至山區之後,一定要將所有的車輛切換到四驅的模式,以防打滑,側翻等等危險。
十點鍾的時候,我們幾十人的隊伍小天小天蕩蕩準時出發。
中午前後已經行至烏拉特中旗,期間的草原風光自不必說。
我們將車隊開進了地裏哈日之中,方才體會到了賈隊長說的安全重要性。
車隊中的六號車陷入山體邊上的天然壕溝之中,三隻車輪發生空轉。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脫困。
大胡子賈隊長臨時調整部署,調來另外的兩台車進行拖拽。
這件事情足足耽誤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六號車方才脫困。
之後任何一輛車子在山中都更加的小心謹慎。
在地裏哈日山的東北方向上,我們選擇了一處平坦的坡穀作為紮營的地點。
之後,成員們便在賈隊長和威廉姆斯的帶領下,朝著南坡和山頂部走去。
雖然在此之前,科考隊的朋友們已經向我介紹過無數次的圖像資料,但是親身來到這裏的時候,還是我讓我發出了無比的驚歎,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
這裏的山石岩畫毗連一起,形成為一個難以想象龐大的岩畫分布區。甚至每隔幾米就會出現一處岩畫。
賈隊長介紹說,這片是黑山岩畫分部最為密集的地方,總數在九百幅以上。
尤其是在不遠處溝壑迎北的崖壁上,目測有近六十米高,幾十米寬的方形區域之內,就有將近一百個人頭像組成。
這些岩畫石刻看著十分清晰,但要是想要離近了觸摸研究,就要更多的花上一番心思。
我們像是猿猴一般,在這些石頭山峰之間不知疲倦的上上下下,終於來到了那出巨岩岩壁處。
身邊正好是艾瑪與小宇兩位女孩,看他們的勁頭和體力,竟然一點也不比我們這些男人要差。
小宇興奮的撫摸著那些觸手可及的岩畫石刻團,不厭其煩的向我們介紹起來。
她饒有興致的說道:你們注意到沒有。這些岩畫的風格總共分成兩個類型。
一種是寫實紀實的類型,絕大多數的岩畫都屬於這種類型。大概占據十成裏麵的七八成吧。比如這些狩獵的圖案。你看,圖形中狩獵者的身軀彎成了蓄勢待發的角度,而且,手中還握著清晰的弓箭。
這裏是一頭野牛。跟現在的家養牛的樣子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野牛周圍有四五個手持弓箭的男子,便是正要圍攻這隻野牛。一旦成功的話,就可以讓整個部落豐衣足食很長一段時間了。
另外,你們看這些是原始具居民生火烤肉的畫麵。還有他們耕種的畫麵。是不是非常生動呢。
我們連連點頭,小宇接著說道:正是因為這樣的岩畫記錄,我們在數千年之後,才可以得知前人是怎樣生活的。
範老三忽然問道:他們為什麼要在岩石上麵刻畫?難道是為了給後人留下記錄的資料麼?
卻是旁邊的艾瑪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插了句嘴:恐怕古代人並沒有這樣的主觀意識,而是在生活之中沒有其他可以消遣。才選擇這樣的記錄方式,讓岩畫的刻錄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延續千年,甚至遷徙到了美洲大陸之後,也保留著這樣的記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