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這位小兄弟說的很對!”
傅中南忍不住鼓起了掌,隨後說道:“《景德鎮陶錄》一書中說到的柴窯瓷:滋潤細媚,有細紋,製精色異,為諸窯之冠;還說柴窯瓷久不可得,得到殘件碎片,也當珍寶,用作服飾、帽飾;柴窯瓷片光芒奪目,如飛箭一般。”
“難道傅老板,您真的是柴窯燒製技術的傳人嗎?這也太不可思議了。”鐵軍目露驚訝之極的目光。
鐵軍驚訝的事情,也是我心中所想,傅中南的祖上,或許真的和柴窯古瓷有著密切關聯。
傅中南接著說道:“追溯至北宋年間,先祖其實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手工藝人,專門製造瓷器。由於燒製工藝獨步天下,其成品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人間難覓,備受世人推崇。以至於周世宗帝將我祖上的瓷窯定為禦窯,還賜其柴姓。”
“柴窯的瓷,也是後世公認的古時五大瓷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首。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來形容我祖上製作的器物。”傅中南笑了笑:“說句不客氣的話,甚至連景德鎮宋影青瓷都隻配給柴窯提鞋的份。”
傅老板眼中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透著一絲自豪和陶醉,
隨後,回身輕觸投影設備,幕布上出現了一幅照片,上麵是一組瓷碗瓷碟,線條簡約古樸。於眾不同的是,這組瓷器材質溫潤晶瑩,成半透明狀,竟似玉石雕刻的一般。
其中有一隻淺綠色的瓷碗,十分惹眼,我立刻想到鬼市上的那件珍品,或許就是這件。
望著如此精美的工藝品,我們幾個不約而同露出驚歎的表情。
他似乎早就知道我們會是這種反映,不加思索的接著說道:“沒錯,這就是世間流傳下來的柴窯的作品。不過這幾件隻是其中的凡品,並沒有得到柴窯的精髓。後麵這件棲鳳盤才是柴窯精品。”
隻見後麵的照片中,有一隻淺綠色的高沿瓷盤,在燈光的映襯下紋理隱約可見,盤壁幾近半透明狀,更奇的事,透過瓷盤的封釉,似乎有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被印在了瓷盤的紋理之中。工藝之精巧,用無與倫比都不足以形容。如果說剛才我們是為之驚豔,現在則可稱得上是歎為觀止了。
傅中南歎了口氣,說道:“柴窯的名頭在後世仍然是很響亮的,但其窯址早已不複存在,成品更少流傳於世。以致與在很長的時間裏,有人甚至懷疑柴窯以及柴窯燒製的瓷器是否真的存在過。對於我那視製瓷為生命的先祖來說,這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望著神情開始低落的這名中年男子,我們誰也不願打斷他。
傅中南自顧的接著說道:“原本馳名天下的柴窯,居然像是從人間蒸發,最後連塊牆皮都沒有留下。你們不覺得奇怪嗎?這麼多更古老的,更脆弱得瓷器都千百年的流傳下來了,為什麼像柴窯瓷器這樣偉大的藝術品,在世上幾乎絕跡?”
望著麵麵相覷的我們,他一字一頓的說道:“在那段歲月裏發生了太多的故事,其中,就隱藏著我們家族千百年來守護的秘密。”
傅中南停頓了片刻,隨後將這段故事娓娓道來。
五代後周顯德初年,開封府出了個轟動天下的大事,一位年輕的窯工燒出了極品的瓷器。這種瓷器無論從色澤、質地,還是工藝上,都堪稱絕世之作。這座窯燒出來的瓷器對後世影響極深遠,後來甚至被稱為所有瓷器之首,由此可見一斑。這名年輕的師傅名叫傅剛。
這傅剛就是傅中南的先祖了。
祖上相傳,傅剛是一名孤兒,被一個燒製瓷器的漢子收養後,就跟了他這個姓。在開封一帶,名窯雲集,大師輩出。一旦製出好的瓷器,可以抵一年甚至數年的工錢。但燒不出珍品的普通窯工卻很辛苦,隻能爭個辛苦錢。
這姓傅的漢子也不是出於什麼好心,隻是覺得養個小子,可以幫著幹點雜活,大一點還可以傳下手藝,省的自己的那點玩意失傳。
除了有燒窯的手藝,這傅師傅自己有另外一門絕活,易容術。年輕時候時闖蕩江湖,靠此絕技不知道避過多少災禍。論起來,易容術比他自己二流的燒窯手藝值得繼承的多了。
傅剛倒還真不含糊,幾歲大點就會幹活了,七八歲就跟著一起下窯,十歲學的易容術,三年就出師了。總之能裏能外,兩項手藝都過得去,爺倆相依為命,後些年倒過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