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到處有影子,不過各處的影子都不相同:北極圈裏是影子的大人國,那裏的太陽總是斜照的,於是物體的影子在白茫茫的雪原上伸展得很遠;赤道地帶則是影子的小人國,那兒的太陽總是高懸在頭頂上,影子變得很小很小,在正午的陽光下,人們好像踩著自己的影子在走路。人們早就注意到地球上不同地方成影的不同,並在實際生活中予以不同的運用。
例如,古希臘的雕像多,而古埃及則多浮雕,為什麼古代藝術會有這些差異?原來,這種差異與希臘和埃及兩地的成影情況不同有關。在非洲的強烈陽光下,埃及地麵上的一切東西都投下明顯的影子。在這種照射情況下,浮雕就會顯得跟木刻畫一樣清晰。可是,若將古希臘的阿波羅雕像放到埃及去的話,在烈日照射之下,阿波羅的眼窩會黑得可怕,鼻子下的黑影會使這位太陽神“長出”胡須來。但是在希臘,陽光透過地中海上空的薄雲後會變得十分柔和,維納斯女神的雕像在柔和日光的照射下,顯得十分美麗動人。不過,你若是將古埃及的浮雕搬到希臘去的話,淡淡的影子卻會使浮雕變得模糊不清,白色的浮雕掛在白色的牆壁上簡直看不見了。
這些現象,和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根據對光和影的認識,我們的祖先,雖然沒有辦法捕捉自己的影子,但是,他們卻懂得利用影子來畫出“側麵的剪影”。
由於現代照相技術的發達,我們很容易地就能拍出自己或朋友的照片,可是在18世紀時,人類還沒有發明照相機,因此,有些人就請畫家幫他畫“肖像畫”,但是,畫“肖像畫”必須花很多錢,所以很少人能夠請到畫家來幫他畫“肖像畫”。由於這個緣故,比較便宜的“側麵剪影畫”在當時就非常流行。
事實上,這種“側麵剪影畫”就是捕捉影子並把影子描繪在畫布上。
首先,把側麵對著畫布,再利用後麵的光線把側影印在畫布上,然後,再用鉛筆描繪出影子的輪廓,最後,再把顏色塗上去。等顏色塗好後,就用剪刀把畫好的部分剪下來,然後用糨糊貼在白紙上。如此,“側麵剪影畫”就產生了。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其他的畫圖器具把這種“側麵剪影畫”縮小。
像這種簡單的“側麵剪影畫”,也許你會覺得它無法表現出實物的特征,但事實上,如果畫得好的話,它仍可能非常傳神。
曾經有一些畫家,對這種“側麵剪影畫”特別感興趣,並利用這種技巧去描繪風景。而且,這些畫家最後還形成了一個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