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自然界這個物質世界的認識,經曆的探索時間是漫長的。土石疊為山丘,水流彙成河海。那麼,土石和水流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世間萬物是怎樣來的?假如不是無中生有的話,那麼它們必定是由某些原始物質組成的,這些原始物質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或者說關於“原子”的設想,古代人就有多種多樣。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殷周時期,我們中國人就提出了五行說,用金、木、水、火、土這5種常見的物質來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五行說的發展而產生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說中的合理因素,對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數和醫學等方麵,起了一定的作用。古代印度人也提出過與此類似的五大說,五大說指的是地、水、火、風、空。
我國春秋時期的楚國,出了個與孔子齊名的大學問家老子。老子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後來隱居了。他寫的《道德經》雖然隻有5000字,內容卻非常豐富。那時候,人們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由神的意誌統治和主宰。最高的神是天,也稱為上天或天帝。所以,幾乎人人都敬畏上天。然而,老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他說,天地是沒有仁義的,它對於萬事萬物,就像人對待用草紮的供祭祀用的狗一樣,用完了就扔,不會有什麼愛憎之情的。那麼,天地萬物的根本是什麼呢?老子認為,有一樣東西,在天地萬物生長運行之前就存在了,世界上的所有東西不論什麼都是由它產生的,沒有了它,就什麼也不會有。它就是“道”,即世界的本原是“道”。那麼,道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老子認為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一種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的混混沌沌的東西。你遇見它時,看不見它的前麵;你跟著它時,看不見它的後麵。然而,它又無處不在。按老子所言:“它惟恍惟惚,是無狀之狀,無像之像。”這就是我們所稱的道家。道家說的這個“道”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也會覺得,這種“原子”的確讓人“恍惚”。
大約公元前600年,在古希臘,有個叫泰勒斯的哲學家,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他認為,大地和萬物,都是經過了一個自然過程,從水中產生的,就像尼羅河三角洲,是由淤泥沉積起來的一樣。稍後,有個叫阿那克西曼德的人認為,萬物的本原是一種被叫做“無限”的不固定的物質。它在運動中分裂出冷和熱、幹和濕等對立的東西,並且產生萬物。
大約在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臘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發展了他的老師留基伯的原子學說,他把構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叫做原子。他認為,原子是一種不可分割的、看不見的物質微粒,它的內部沒有任何空隙。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它們隻有大小、形狀和排列方式的不同,而沒有本質的差別。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急劇而無規則地運動著,互相碰撞,形成旋渦,從而產生了世界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