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原子奧秘的征途中,發現電子是一大勝利,發現原子核又是一大勝利,它們都是物理學發展中的裏程碑。隻有在發現了電子和原子核之後,才有可能建立正確的原子理論,對光譜作出合理的解釋。
原子核的存在是盧瑟福在多年研究射線的基礎上,經過周密分析和計算後作出理論判斷的。
盧瑟福原是新西蘭人。1895年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當研究生。他的導師就是電子的發現者J.J.湯姆生。他和湯姆生一起,研究X射線對空氣的遊離作用。貝克勒爾發現鈾輻射的消息促使他轉向鈾輻射。1898年,為了比較X線和軸輻射在穿透本領上的差別,他用鋁片擋在鈾輻射的麵前,觀測經鋁片吸收後的輻射強度。就在這個實驗中,盧瑟福發現鈾輻射有兩種不同的成分,穿透本領相差懸殊。他把容易吸收的成分叫做a射線,穿透本領強的叫做β射線。
不久,貝克勒爾證明β射線帶負電,在磁場中會受偏折,後來又確定β射線就是高速電子流,和陰極射線沒有本質區別。
1900年,法國物理學家維拉德發現,在鈾輻射中還有一種成分,比β射線穿透本領強得多,但卻不受磁場偏轉。他把這種成分叫做丁射線。後來也搞清楚了,它是比X射線頻率更高的一種電磁輻射。
對於盧瑟福來說,他要研究的是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他意識到射線要有重要價值,因為它比其他射線更易於吸收。在發現這些射線之後,他就集中精力搞清射線的性質和來源。為此,他做了大量實驗,其中關鍵的有兩個:
1.電磁偏轉實驗。放射性物質(鐳)擱在容器的底部,射線由下而上,經過平行隔板,穿過鋁箔進入金箔驗電器,造成空氣電離,使金箔驗電器原來的偏轉減小,偏轉減小的程度代表了輻射的強度。與此同時,氫氣由上而下,穿過鋁箔和隔板,以驅趕鐳釋放的放射性氣體(氡)。
然後,他在平行隔板區域內垂直紙麵加磁場,果然,電離減小了,說明射線在磁場中也有偏轉。為了判定射線所帶電荷的正負,他在隔板上加了一排小銅條把通道擋去一半,同時改變磁場的方向,直到找到。射線不能通過的條件。從這個實驗,盧瑟福判定射線帶的是正電荷,和陰極射線不同,a射線由帶正電荷的粒子組成的。
盧瑟福進一步又在隔板間加電壓,使a射線在電場的作用下通過隔板,求出不能通過隔板的條件。根據電場和磁場的截止值,求出了a射線的速度與荷質比。
2.光譜實驗。從上麵測得的荷質比,初步得知a粒子與原子相近。還有跡象表明,a粒子可能就是帶電的氦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