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

在醫院裏,經常見到醫生和護士們戴口罩。現在大家都清楚在這樣的環境中口罩所起的作用。可是,在500多年前,卻是怎樣的情景呢?14世紀,歐洲發生很厲害的傳染病,使許多人害怕。

那時候的歐洲還很落後,人們不大講究衛生,也沒有起碼的醫學常識,得了病忙找巫婆來念咒語、驅妖魔。那時候醫生已經出現了,但他們的人數少,沒勢力,隻要他們出去看病,常常遭到巫婆帶人追上來狠揍一頓。傳染病發展快,醫生不能不管,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免得挨打,醫生就用紗布遮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巴,做到“讓你不認識我!”這就是當時的醫生處境。到了1897年,德國醫生萊德奇,在漢堡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由於在這之前,他行醫時是戴口罩的。對此,萊德奇公開聲明,從醫學的觀點來看,醫生應該戴口罩,而今天在診室裏看病,仍然戴口罩的目的不是躲巫婆,而是為防止呼吸道吸進灰塵,講究衛生。這就提高了對口罩作用的認識。由於他的醫術高明,治好了許多人的病,賺了不少錢。在他的診所門前,雇有幾名彪形大漢守衛,因此想鬧事的巫婆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其他醫生覺得萊德奇言之有理,又有勢力,紛紛效法,也都在看病時戴起口罩來了。

不過,那時的口罩隻是用幾層(或一層)紗布,來回地把鼻子、嘴巴、胡子纏起來,十分簡單,很不舒服。萊德奇讓人把紗布剪成長方形,在兩層紗布之間架起一個框形的鐵絲支架,再作一根帶子係在後腦勺上。於是,口罩便有了最初的形狀。

1899年,法國醫生米琪縫製了一種多層紗布口罩;並且改成可以自由係結的辦法,用一個環形帶子掛鉤在耳朵上。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創立了近代細菌(微生物)學說,使人的看法為之一新。護理之母南丁格爾曾說過:空氣像水一樣,也是會被弄髒的。如果戴上口罩就有可能把細菌阻擋在紗布層的外邊,不許這些壞東西溜進來害人。

20世紀以來,每到春秋季節,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人一天天多起來了。口罩畢竟是一件小小的發明,如防感冒口罩、防塵口罩、香味口罩等,它們都是口罩的延伸和繼續。

人造血液

1979年4月3日,日本福島醫科大學醫院裏,手術台前的外科醫生麵對垂死的病人,一籌莫展。病人是一位61歲的老人,因患胃潰瘍吐了大量的血,醫生認為必須馬上給他動手術輸血。可是,這位病人的血型極為罕見,醫院裏根本沒有這種血型的血漿,福島中心血庫也沒有。

眼看病人的生命奄奄一息,時間不能再等了。一位醫生提出了一個建議,大家一合計之後,認為現在也隻能這麼辦了。於是,1000毫升乳白色的液體注射到老人的體內,然後進行了手術。結果,病人起死回生,得救了。

這種神奇的乳白色液體是什麼東西?它為什麼能叫人起死回生?這要從10多年前的一隻小白鼠講起。

1966年7月的一個上午,美國亞拉巴馬大學醫學中心的實驗室裏,克拉克教授和他的助手們正在緊張地進行著一項生物化學實驗。

“哎唷!”突然,一位助手輕輕地叫了一聲。原來一隻供實驗用的小鼠從籠子逃了出來,助手一把沒有逮住,那小白鼠從桌上掉了下去。這位助手沒有再去找這隻小白鼠,因為在實驗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崗位,不允許隨便離開幹其他事情的。

3個小時之後,實驗做完了,大家開始整理容器和實驗器械。“它原來在這裏!”助手叫了起來——他在搬動一隻玻璃容器時,發現剛才的那隻小白鼠在乳白色的液體裏,顯然,它從桌子上掉下來之後,正巧落到了這容器之中。“嗨,它活著!”這回助手驚叫起來了。大家圍攏來一看,果然見那小白鼠還在動。受驚之後,居然還像魚一樣歡蹦亂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