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的一家餐館裏,近年來有一道名菜聲譽鵲起。那道菜叫做“神奇牛排”,滋味美妙無比。
慕名而來的食客們,品嚐了“神奇牛排”後,在讚賞這一美味的同時,往往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是牛排嗎?怎麼有點像豬排,又有點像雞脯?難道是神奇的烹調使它的味道走了樣?
餐館的侍者們對此往往笑而不答,最多是含糊其辭地說一句:“嗬,那是超越自然的力量。”
侍者們知道,如果說明真相,也許會使某些食客心頭發膩——那“牛排”實際上是人造的,是一大團微生物(酵母菌或細菌)幹製品,或者說是一大團微生物屍體。
如果再作進一步說明,可能會引起食客反胃,甚至感到恐懼——製造這些人造牛排的原材料是對人體有毒的甲醇、甲烷等化學品,或者是廢棄的纖維素之類的工廠下腳。
這些人造牛排的學名叫單細胞蛋白。單細胞蛋白也是發酵工程對人類的傑出貢獻了。
以發酵工程來生產單細胞蛋白是不太複雜的事,關鍵是選育出性能優良的酵母菌細菌。這些微生物食性不一,或者嗜食甲醇,或者嗜食甲烷,或者嗜食纖維素,等等。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能把這些“食物”徹底消化吸收,再合成蛋白質貯存在體內。由於營養充分,環境舒適,這些微生物迅速繁殖,一天裏要繁殖十幾代甚至幾十代。每一代新生的微生物又會拚命吞噬“食物”,合成蛋白質,並繁殖下一代……當然,這些過程都是在發酵罐裏完成的。人們通過電腦嚴密地控製著罐內的發酵過程,不斷加入水和營養物(甲醇、甲烷、纖維素……),不時取出高濃度的發酵液,用快速幹燥法製取成品——單細胞蛋白。
一些數字可以說明發酵過程生產單細胞蛋白的效率有多高。一頭100千克的母牛一天隻能生產400克蛋白質,而生產單細胞蛋白的發酵罐裏,100千克的微生物一天能生產1噸蛋白質。
1座600升的小型發酵罐,一天可生產24千克單細胞蛋白。
每100克單細胞蛋白成品裏含有蛋白質50~70克,而同樣重量的瘦豬肉和雞蛋的蛋白質含量分別是20克和14克。
用發酵工程生產的單細胞蛋白不僅絕對無毒,而且滋味可口。由於原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有可能實現大規模的生產。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材料,每個人在一生中要吃下約16噸蛋白質。然而,蛋白質是地球上最為缺乏的食品,按全世界人口的實際需要來計算,每年缺少蛋白質的數量達3000~4000萬噸。可見,發酵工程生產單細胞蛋白的意義遠遠超出慕尼黑餐館裏供應的“神奇牛排”,它對全人類,對全世界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