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月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不知為多少代人所吟誦。它反映了詩人對皎潔月光的讚美,更抒發了遊子的思鄉之情。古往今來,以月亮為題抒情感懷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每當盛夏的夜晚,老奶奶總是一邊搖著扇子,一邊給小孫孫講述著這個古老的故事:巍峨的廣寒宮,寂寞無助的嫦娥,被吳剛砍了又長,長了又砍的桂花樹,三條腿的哈蟆,會搗藥的小白兔,……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特彌斯,她不但有花一樣的容貌,而且武藝非凡,常常背著弓箭在山林中追捕獵物,所以又是狩獵女神。

月球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趣的美稱:

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辛棄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有?——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子老轍——陸遊);玉輪(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玉蟾(涼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幹);桂魄(桂魄飛來光——賈島);顧菟(陽鳥未出穀,顧菟半藏身——李白);嬋娟(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蘇軾)。此外,月球還有許多別致的雅號,如玉弓、素娥、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月球起源的幾種假說

自古以來,月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太陽。晴朗的夜晚,皓月當空,令人生出無限的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賦予月亮許多的筆墨。北宋詞人蘇東坡《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唐朝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中的“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都可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詠月佳句。

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天體,月球中心與地球中心的平均距離隻有38.44萬公裏,相當於地球半徑的60倍,或相當於9次多環球旅行的行程。

月球的平均直徑是347.8公裏,大約是地球直徑的1/4。月球的麵積是3800萬平方公裏,差不多是地球麵積的1/14,比我們亞洲的麵積略大一些。

月球的體積是220億立方公裏,地球的體積幾乎比它大49倍。月球的質量大約等於地球質量的1/81,也就是7350億億噸。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隻是地球密度的60%,相比之下,月球不如地球瓷實。

天文學家對月球的位置、運動規律和物理性質作了周密的研究,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又利用人造地球衛星、無線電技術、激光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月球作了進一步的測量和考察,取得了大量更新、更豐富的資料。

盡管如此,對“月球起源”這個十分古老的問題,今天的天文學家仍然是眾說紛紜和語焉不詳。這也難怪,對生我們養我們的地球,人們研究了幾個世紀,到現在不也照樣對它的起源知之甚少嗎?

月球是怎樣形成的?撇開人類早期那些不著邊際的神話,如果將18世紀以來的月球起源假說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三類,即同源說、分裂說和俘獲說。

同源說

同源說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月球起源假說,它主張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布豐是這類起源說的最早代表,布豐認為:太陽係的所有天體起源於一次彗星對太陽的猛烈碰撞所撞下來的太陽碎塊。稍後,德國的康德和法國的拉普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太陽係起源的“星雲說”,認為月球和地球都是同一團彌漫物質形成的。這團彌漫物質的大部分形成地球,小部分形成月球,或者地球形成後剩餘的物質形成了月球。按照這種理論,地球的年齡和月球的年齡應該不相上下。

近年來,科學家對“阿波羅”宇航員們從月麵采集的月岩樣品作了放射性年代測定。結果證明,月球形成的時間和地球形成的時間相同,即都形成於46億年前。在這一點上,同源說獲得了實驗的支持。但同源說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具有相同起源的地球和月球,在物質組成上顯著的差異?它們的密度為什麼不同?它也無法解釋,與太陽係其他行星的衛星相比,月球所具有的一係列特征。譬如,其他衛星與中心行星的質量比都小於1/10000,而月球與地球的質量比卻高達1/81,這在太陽係中沒有第二例。同源說顯然要對太陽星雲中的地月形成區情況,做相當多的規定才行。

分裂說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之子喬治·達爾文,是英國劍橋的一位天文學家。他在研究地——月間的潮汐影響時,注意到由於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轉速度在逐漸變慢,月球在逐漸遠離地球。他由此推斷月球在遠古時一定離地球非常近。達爾文在1879年發表了題為“太陽係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的文章,提出月球在形成之前是地球的一部分。他認為,在太陽係形成初期,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時,地球的轉速相當高,以致有一部分物質被從赤道區甩了出去。後來,這部分物質演化成為今天的月球,甚至還認為太平洋就是月球分出去後留下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