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瀕臨太平洋西岸,季風強盛。季風是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征,如冬季季風在華北長達6個月,東北長達7個月。東南季風則遍及我國的東半壁。根據國家氣象局估計,全國風力資源的總儲量為每年16億千瓦,近期可開發的約為1.6億千瓦,內蒙古、青海、黑龍江、甘肅等省風能儲量居我國前列,年平均風速大於3m/s的天數在200天以上。我國風力機的發展,在50年代末是各種木結構的布篷式風車,1959年僅江蘇省就有木風車二十多萬台。到60年代中期主要是發展風力提水機。70年代中期以後風能開發利用列入“六五”國家重點項目,得到迅速發展。進入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先後從丹麥、比利時、瑞典、美國、德國引進一批中、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在新疆、內蒙古的風口及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的島嶼建立了8座示範性風力發電場。1992年裝機容量已達8MW。新疆達阪城的風力發電場裝機容量已達3300kw,是全國目前最大的風力發電場。至1990年底全國風力提水的灌溉麵積已達2.58萬畝。1997年新增風力發電10萬千瓦。目前我國已研製出100多種不同型式、不同容量的風力發電機組,並初步形成了風力機產業。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風能的開發利用還相當落後,不但發展速度緩慢而且技術落後,遠沒有形成規模。近年來,我國應在風能的開發利用上加大投入力度,使高效清潔的風能能在我國能源的格局中占有應有的地位。
中國風能發展現狀
風電和水電一樣,都是一次能源開發和建設同時完工的項目,沒有火電所需要的開采和運輸煤炭,石油所要求的投資。風電的優點是蘊藏量大、可再生、無汙染、不淹地、占地少、建設周期短、投資靈活、自動控製水平高、運行管理人員少等,缺點是它是一種密度小的隨機性能源。我國許多地方,冬春季枯水期間水電出力不足,正是風力強勁的季節,風電和水電配合使用,尤為可取。
當前,以煤炭、石油作為主要燃料的國家,已麵臨嚴重的環境汙染,加上化石燃料有限儲量減少的雙重危機日益加深,開發利用新能源已經成為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風能又是新能源中具有極大發電潛力的一個領域。世界一級的主要汙染源是燃燒煤、油或天然氣的發電站,它們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總排放量的40%,由此造成大氣層溫室效應無法克服;燃燒煤油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大氣中水汽相結合而形成的酸雨,汙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保護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的關注,保護環境是我們基本國策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利用可再生和清潔能源發電。從1998年工月1日開始執行的國家海關總署關於對鼓勵外商投資的產業進行減免稅的通知,對300千瓦以上大中型風電機組進口關稅予以減免。1998年2月,國家計委和科技部以計基礎[1999]44號文聯合下發了《國家計委、科技部關於進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特別是針對風力發電的幾項優惠政策。
根據國家計委製定的風電發展規劃,積極推動風電事業的快速發展,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利用外資,拓寬引資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國外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以及國際商業信貸。同時,也歡迎外商以直接投資方式參與中國風電建設,也可以以中外合資、合作或BOT方式進行合作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