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92年統計,全世界消耗的商品能源已經達到111.346億噸標準煤。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給現代社會帶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能源資源的短缺;森林植被遭破壞;大氣、水係、土壤被汙染;二氧化碳增多導致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出現帶來的危害;氣候條件變壞,自然災害增多等等,這些問題都與能源利用有一定關係。
世界能源形勢的評估
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有密切的關係,在六七十年代,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勢頭,能源需求增長也較快,進入80年代之後,這種勢頭開始減慢。跨進90年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急劇轉變,海灣戰爭、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全球環境變熱,以及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世界能源形勢產生重大影響。
1.世界能源態勢分析
1992年世界能源消費僅增長0.2%,保持了1990年以來增長為零的水平,這就使世界能源需求總量在經曆了1982年~1990年期間2.6%的年均增長速度之後,進入一個平穩的時期。
但是,在平穩的全球增長水平下存在著顯著的局部變動。1991年,前蘇聯、中歐和東歐國家能源需求下降了7.7%,這是造成全球能源需求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工業化國家能源需求增長為10%,而發展中國家為4.8%,增長最快的亞洲國家則達到了兩位數字的水平。1992年石油市場比較穩定,海灣戰爭後,石油市場有效地調整了因科威特產量穩定回升帶來的變動,使1992年石油價格的跌漲保持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布倫特平均油價有輕微下降,每桶價格從1991年的20美元跌至1992年的19.40美元。
1992年世界石油消費量隻增加了0.5%。發展中國家石油需求量的迅速增長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中速增長,被歐洲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低消費所抵消。俄羅斯石油需求下降了近10%,且以出口石油以換取硬通貨,但最快的下降速度出現在前蘇聯的另外一些加盟共和國,例如1992年烏克蘭的石油消費量比1991年下降了30.3%同能源需求相同,亞洲的石油消費量增長也最快,特別是韓國,1992年增長了21.2%。1992年世界天然氣的需求量,發展中國家增加最快,在那裏,天然氣繼續從其他能源那裏奪走市場份額。與其石油記錄一樣,韓國也創造了天然氣需求量上升速度的最高記錄,1992年以30.8%的速度增長。在美國,由於其本土產量下降,天然氣需求的穩定增長(1992年增加3.5%)由增加進口量來滿足。由於美國天然氣市場緊俏,平均進口價格達到了198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1992年世界煤的需求量沒有變化。發展中國家煤的需求量的增長被其他地區需求量的下降所抵消。核能和水力發電分別以0.5%和0.8%的速度下降。核能利用的下降結束了長期以來連年增長的局麵,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前蘇聯生產出口的下降(1991年下降了近18%)。
2.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供求情況
從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設法提高能源自給率。特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都在努力開發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及其他新能源,並推進節能工作。英、法、瑞典都大幅度提高了能源的自給率。日本進口一次能源的依賴程度已降到和意大利相同的水平。如英國從1975年北海油田投產後,能源結構發生戲劇性變化,原油和天然氣產量迅速增加,到1981年,英國實現了能源自給,並成為石油出口國。法國和瑞典也由於大力開發核電,大幅度降低了對進口一次能源的依賴程度。1974年,法國總統德斯坦批準了核電開發政策,從那時起,法國迅速發展核電,到1980年法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核電大國。現在,法國出口富餘的電力進口石油,今後還將大力發展核電。還有瑞典、日本等一些沒有石油資源的國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也有明顯下降。一些國家過去對石油的依賴程度都很高,如1973年,日本是75.5%,意大利是73.8%,法國是68.2%,瑞典是59.8%。但在實施擺脫依賴石油的政策後,這些國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都大幅度下降了,1987年日本是55.9%,意大利是59.3%,法國是42.6%,瑞典是29.6%。盡管各國都在盡力節省能源,但最近15年裏,能源消費總量還是在增加(英國除外),不過,各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不盡相同。能源消費總量不斷增加的國家有德國、法國、加拿大和瑞典,特別是加拿大和瑞典,消費量大幅度增加。與此相反,英、美和日本的能源消費減少了,這是因為節能產生了效果。
目前世界上劃屬發展中國家的共115個,其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但所消費的能源僅占15%。由於這些國家的人口持續增長,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繼續增加,因而對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5%左右。但另一方麵,這些國家相對發達國家而言,能源的開采,儲運成本很高,加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管理經驗不足,致使這些國家的能源供應日益感到不足。發展中國家目前應開發利用化石燃料、水力、核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將來需開發生物質能、化學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溫差能和潮汐能等。當前應立即采取的能源策略是:①全麵掌握能源資源和消費的正確資料,以便用於能源規劃;②改善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和流程;③尋求替代能源;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取多種節能措施;⑤製定能源管理政策;⑥建立能源研究發展中心;⑦加強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經濟合作。亞洲能源需求增長最為迅速。為了滿足亞洲迅速增長的經濟需要,其電能需求以每年10%~15%的速率增長。提供數量如此龐大的能源需6000億至10000億美元。90年代中,世界新增裝機容量幾乎有2/5是在亞洲。90年代亞洲地區電力將有較大發展。電力總裝機容量將從1989年的2.28億千瓦增長到1999年的4.72億千瓦,年增長率達7.5%。香港地區、新加坡、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我國大陸沿海各省區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各有追趕“四小龍”的目標。近幾年,香港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略高於新加坡,但人均能源消費隻有新加坡的一半,人均電力消費隻有新加坡的3/4。所以香港地區的能源和電力消費水平是較低的。而新加坡的能源、電力消費水平就比較高。“四小龍”中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相近,能源和電力消費水平也比較接近。我國大陸1991年人均能源消費量為0.9噸標準煤,人均電力消費為600千瓦時,隻分別占香港地區的38%和13.6%;也就是說,要達到香港地區的能源、電力消費水平,一次能源尚需增加1.62倍,電力消費量要增加6.4倍,可見要實現現代化,電力建設的任務遠比一次能源繁重,為了使我國達到小康水平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必須花大力氣加快電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