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千奇百怪的植物(5)(2 / 3)

眼蟲藻這種身體結構,既有動物特征,又有植物特征。我們知道,動植物細胞在結構方麵,重要區別有3點,這就是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質體(質體包含葉綠體、白色體和雜色體),而動物細胞則沒有這3種結構。眼蟲藻的細胞中有質體,但沒有細胞壁和液泡。在身體的其他結構方麵,眼蟲藻有儲蓄胞和伸縮泡,而這兩種結構隻在原生動物細胞中存在,植物細胞中從沒發現過。

不僅眼蟲藻的身體結構具有兩重性,它的營養方式也同樣具有動植物兩方麵的特征。一方麵,它依靠自己體內的葉綠體,吸收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料。另一方麵,它又依靠自己身體的滲透作用,直接從水中吸收現成的有機物質,而且它還用胞口和胞咽,吞吃周圍環境中的顆粒狀有機物。不言而喻,前一種營養方式是植物的營養方式,而後一種則屬於動物的營養方式了。

眼蟲藻的這些兩重性的特點,在曆史上曾引起了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的爭論,植物學家們根據眼蟲藻具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而且葉綠體的色素成分和綠藻相同,都由葉綠素a、葉綠素b、β-胡蘿卜素和葉黃素組成,因而堅持認為它是植物,不同意它是動物,並根據它沒有細胞壁,原生質裸露的特點,將它命名為棵藻。動物學家則根據眼蟲藻沒有細胞壁和液泡,具有胞口、胞咽、儲蓄胞、伸縮泡等結構,具有動物性營養方式,因而堅持認為它是動物,否認它是植物,並根據具有眼點的特點,命名為眼蟲。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據,使眼蟲藻成了腳踩兩隻船的生物,出現了動物學和植物學都講它的奇怪現象。

到底應怎樣看待眼蟲藻這一係列的雙重特征呢?正確的作法是應該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來看待和分析這個問題。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現今地球上200萬種動、植物,都是由一種或幾種原始生物,經過長期演化逐漸形成的,各種動、植物當中,有相當多的種類,形態和結構上存在著“獅身人麵”現象。因此,在植物界和動物界之間,一定存在著既像植物又像動物的一類生物,眼蟲藻正是這類跨界生物,它的存在證明了動、植物之間的統一性和親緣關係。

由上述內容可知,眼蟲藻身跨兩界,看上去奇怪,實質上卻很正常。植物學家將它定為植物,動物學家又將它定為動物,都沒有錯。如果有錯誤,那就是不應該指責對方的命名和歸類。世間的事物是錯綜複雜的,我們看問題,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對待生物學方麵的問題,更應如此。

未來的宇宙植物

隨著宇航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進行星際旅行的時代很快就會到來。可是,要進行遙遠的太空旅行,就必須由宇宙飛船自己製造食物和氧氣。這就需要在飛船中栽種植物。能在飛船中栽種的植物必須是身體小而輕,繁殖迅速,既能提供食物,又能提供氧氣。科學工作者經過研究,發現小球藻是充當這個角色最理想的植物。

小球藻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植物,渾身發綠,屬於藻類中的綠藻。它生在水中,分布極為廣泛。從熱帶到溫帶,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它。有時,在郊外的池塘中或者在庭院的水缸裏,可以看到一汪綠水,綠水中除了少數其他綠藻外,多數是小球藻。但是我們不能用肉眼看到它們。因為小球藻的身體直徑隻有3~5微米,用顯微鏡放大到600多倍,才有一個小米粒那麼大。在顯微鏡下麵,人們觀察到小球藻的身體隻有1個細胞,也就是1個細胞組成1個小球藻,結構極為簡單。它的細胞圓圓的,像個小圓球,在細胞中,有1個很大的葉綠體,所以它能進行光合作用。

小球藻通過自身的光合作用,能製造大量的營養物質,營養價值極高。

人們經過分析,在小球藻的幹粉中,含有40%~50%的蛋白質、10%~30%的脂肪,還含有糖類、礦物質和11種維生素。小球藻的蛋白質中,有40%左右的氨基酸是人體需要、而人體本身又不能合成的。它含有的脂肪是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在常溫下呈液體狀態。它含有的糖類中,有葡萄糖和果糖,很適合作人類的食品,因此,它獲得了“植物肉”的美稱。營養價值大大超過雞蛋、牛肉和大豆等高蛋白食物,這種食物對宇航員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

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十分強烈,它的光合效率超過陸生植物的10倍。我們知道,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有人計算過,1克小球藻在1天當中,可以放出1~1.5克氧氣。這樣,小球藻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大量氧氣,就能充分供應宇航員呼吸的需要,而宇航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又能很快的被它的光合作用所利用。所以小球藻不僅是宇航員的理想食物,還是飛船中的“空氣淨化器”,而且這種活的“空氣淨化器”可以循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