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門國家公園位於美國猶他州東部的科羅拉多高原上,峽穀地國家公園東北部。公園成立於1971年11月12日,占地麵積約300平方千米。在猶他州五個國家公園中,麵積僅大於布萊斯峽穀國家公園,居倒數第二位。
奇觀成因
推溯拱門國家公園的地質史,遠在一億五千萬年前,這裏曾經是個內陸海,沉積物不斷地從四周帶下傾注於這片窪盆。後來地盤隆起,內陸海消失,原本海底積存的鹽分因融解而滲入岩石的節理中;水分蒸發後,鹽顆粒在節理中結晶而增壓,導致這些沉積岩循節理風化崩解,由表及裏一片一片剝落,終於形成被稱為“鰭狀岩”的纖細岩牆。
拱門的發育與這種鰭狀岩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纖細的垂直岩牆表麵有許多節理,自然力就循著這些岩石最脆弱的地方,不斷地進行風化作用,鰭狀岩先是被貫穿成小孔,繼而擴大成大洞。同時雨水也是岩拱形成的關鍵因素,猶他州東部地區的降雨量雖很小,但卻至關重要,冬季,岩層中的水受次序結冰而膨脹,使岩石顆粒和薄片脫落,出現了孔洞。隨著時間的流逝,水以雨水、融雪、霜露、冰的形式滲入,使孔洞的形狀進一步擴大。千百年後,洞中的岩石大塊地脫落,巨大的石拱就這樣形成了。呈拱形的風化孔洞要達到多大,方能稱為“拱門”,根據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界定: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觀測,其跨距需達到0.914米才能以此命名。
氣勢恢弘的拱門
公園內2000多個拱門中,跨距最長的拱門,首推“景觀拱門”,足足有93米長,“景觀拱門”與錫安國家公園的“柯洛伯拱門”並稱世界兩大天然石拱。但其最薄處僅有1.8米的厚度,外形宛如一條細長的絲帶,以優雅的姿態銜接著兩側的岩壁,懸浮在半空中,彷佛在向地心引力挑戰。至於“纖美拱門”造型更是一絕,形似倒置的U字,屹立於一個天然的圓形劇場邊緣,南側則緊臨峭壁;早期拓荒者見其形怪異稱之為“老處女的燈籠褲”。拱門全高14米,兩拱柱間最寬處有9.8米,東側拱柱的“膝蓋”處,僅有1.8米厚,看似行將撐不住而有崩塌之感。
生態環境
每年的春到秋季,拱門國家公園中的荒野間四外都布滿了色彩斑斕的各種野花,哺育這些野花的是冬季的融雪或雨水,它們不浪費每一縷能夠享受到的陽光,快樂而堅強地綻放著嬌柔的美麗。這塊看似粗獷的土地還是野生動物的家園,這裏生活著許多典型的沙漠動物,從收獲蟻、眼鏡蛇到美洲獅無所不有。
今日我們在公園內所見的所有天然奇景,在地質年代的不久將來,可能數千年內都會崩塌而美景不存。雖然老的石拱不斷凋零,但新一代的石拱卻在逐漸成形中,自然力或許會雕鑿出一批更令人讚歎的傑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