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出殼之後就開始發育,而恐龍的生長速率不是勻速的,它的“青春期”膨脹得非常驚人,這可以從恐龍骨骼橫切麵那些類似年輪的構造看出。當我第一次看到鴨嘴龍類的蛋時,隻覺得恐龍時代真是瘋狂,瘋狂年代瘋狂事,一顆直徑最多25厘米的恐龍蛋,居然能長出10米長的大恐龍。這其中可舉的例子太多,這裏暫且說說植食、肉食兩大陣營的代表:梁龍與暴龍。
梁龍一出生就是跌宕在腥風血雨中,它們的幼龍絕對是瘋狂生長:出殼時它約1米長,除去細長的尾巴與脖子,軀體並沒多大。但第一年末,幼龍的長度就增加3倍,體重可達0.5噸;第三年體長可達10米,而體重增至3噸左右;第十年差不多成年前後,體長已達27米,重20噸以上。此時的梁龍基本上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所以發育速度開始減慢。實際上,如果真如此發育,梁龍幼龍的童年基本是不停嘴的,除了睡覺,都在進食,其食物從地錢、石鬆、苔蘚、蘑菇到大小蕨類,幾乎無所不包。
而作為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出生後就開始不消停地捕獵,其生長速率也相當驚人:十幾歲的暴龍平均每年增長767千克,這樣的生長速度能持續4年多的時間。胃口良好的暴龍在14歲到18歲期間能增加近3噸,到成年時,它的總體重至少在5噸以上。
對比這兩種出殼後自主生存為主的恐龍,需要被照顧的恐龍的發育也一點不慢,比如一出生就被捧為爪上明珠的慈母龍,其大腿骨隨著成長的變化大約是:胚胎時6厘米,6周時20厘米,1.5歲時53厘米,3歲時58厘米,4歲時80厘米。由此看來,那些大部隊活動、所麵對的風風雨雨有父母們幫其承受的恐龍也有危機意識,甚至要增加自身的發育速度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此外,還有一點不能忘記。
許多爬行動物在它們的一生當中是持續成長的,年齡越大,體積越大。這反映在細胞替換上,我們人類,當到達成年時就停止了成長,某些細胞死去不再替換新生,而爬行動物卻在從未停止生長的情況下,持續地更替細胞,也就是說,它們一直生長著。所以現在零星發現的一些巨大化石,比如美洲發現的一個高達2.4米、約有一扇門那麼大的蜥腳類脊椎化石,可能就是某種已知蜥腳類的長壽版,並非什麼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