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我們新一輪恐龍之旅之前,不妨談一談科學記者。
科學記者是古生物新聞的傳播者,也是公眾了解古生物資訊的主要途徑,畢竟我們國內的古生物科普作家還擔不起這個重任。我也不是要批判科學記者對古生物新聞的誇張報道,畢竟新聞就是要噱頭,且新聞也不是科普文章,沒有理由去要求多麼嚴謹,雖然之前經常看到什麼小貓長翅膀變天使、將鼻涕蟲說成沒有殼的蝸牛之類的文章。而取題《科學記者的逆襲》,主要是想澄清一些古生物報道中經常出現的硬傷。
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謬稱,我們看了都很窩火,我們什麼時候變成考古學家了?
考古學與古生物學(或古人類學)是完全不相統屬的兩門學科。考古學研究200萬年以內的人類活動遺存,重點是1萬年以內的。古生物學研究的是億萬年以前生活過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自身),當然,其途徑是通過其所形成的化石。雖然二者在200萬年間互有重疊,但其著眼點卻有極大差別。
翼龍、恐龍、海龍。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水裏恐龍……”、“天上飛行的恐龍,翼展……”之類的字眼,最常見的就是把翼龍、海龍等也稱呼為恐龍,難道就是它們也帶了一個“龍”字?
什麼是恐龍?恐龍出現在距今2.3億年的中生代晚三疊世,直到距今6500萬年的晚白堊世滅絕,它們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而同時代的翼龍、海龍等則占據著天空與海洋,它們是恐龍的遠親近鄰。
總是不斷改寫鳥類起源,這可真是要命。“據XX都市報報道,出自豐寧的XXXX鳥要早於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天下第一鳥應該是‘XXXX鳥’,而不是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這類報道經常見諸報端,拜托,“天下第一”、“最古老”的化石哪有這麼容易經常發現?請不要把一些古生物學者口中的“可能”、“有希望”、“或許是”去掉。而且,最重要的是,請消除你腦中那些關於古鳥類的爭論,牢牢記住,迄今為止,始祖鳥仍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古鳥類。
華夏遍地恐龍蛋。很多人,很多人,很多人都把野外地層裏經常看到的、圓形的、表麵帶有沙礫的石頭當成恐龍蛋,並珍藏在家中視為珍寶,自然,很多記者也經常宣揚這些“重大發現”。其實,這些石頭根本不是恐龍蛋,而是含碳酸鈣的鈣質結核,在破裂的結核中間,還能看到黑色或紅色的色暈圈。可笑的是,當我們告訴“收藏家”這不是恐龍蛋時,他們還經常把色暈圈當成“蛋黃”留下的痕跡,說“裏麵的蛋黃和蛋清保存得也特別好”等證據來反駁我們。最後還撂下一句“憑什麼你說不是恐龍蛋就不是!”
以上四點,還請科學記者各路英雄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