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療法是古代中國人的天才發明。幾千年過去了,針灸療法以其獨特的風格與現代西醫並存,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顯示出其方法的優越性,並逐漸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的重視。
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通過烤火取暖,知道把燒熱的石頭用植物的葉或動物的毛皮包起來,放在身體的某些部位,能消除或減輕某些因受風寒而引起的疼痛,這就是最早的熱熨法。後來,他們又懂得把幹草點燃,進行局部固定的溫熱刺激,能醫治更多的疾病,這是灸法的開始。古人用尖利如針的石頭,針刺身體某些部位,使疾病得以治愈,這是針刺。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砭,以石刺病也。”就是對針刺的描述。針刺和灸法常常配合使用,就叫做針灸療法。大約從青銅器時代開始,針刺的工具由使用砭石而逐漸改用金屬製品,九針的創製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我國在2 000多年以前,已有記載針灸療法的書籍。如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了《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兩書記載了在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以及一些疾病的灸法治療。在戰國時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提出了經絡學說,為針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的說明。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道路,在經絡循環的路徑上有穴位,也稱為“經穴”。髒腑發生變化,往往通過經絡反映到經穴上,反過來,針灸有關經穴,可以通過經絡的傳遞治愈髒腑的疾病。這些都顯示出了中醫對人體的整體觀。
戰國時有一個精通針灸的名醫扁鵲。有一天,扁鵲在虢國正好遇到虢太子昏厥而死,宮內侍從正要備棺裝殮。扁鵲聽說太子的病情後,認為太子沒有真正死去,他獲準為太子治病。扁鵲進宮後,察看了太子的氣色,為太子切了脈,他認為太子隻是休克而已。扁鵲拿出針具,給太子紮了8個穴位。過了一會,太子睜開了眼睛,清醒過來了。扁鵲救活了太子的消息迅速傳遍各地,人們稱讚他醫術高明,能夠起死回生。
針灸學在魏晉年間由皇甫謐做了係統的總結。他參考前人關於針灸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行醫經驗,寫出了《針灸甲乙經》一書。這部書是我國最早的針灸學專著。皇甫謐糾正了以前經穴混亂的現象,統一了各穴的名稱和部位。他製定了單穴49個、雙穴300個,闡明了針刺深度、留針時間和艾灸時間,並說明了每個穴位的主治病症範圍和禁忌證等。
唐朝時孫思邈繪製了3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把人體正麵、背麵和側麵的12經脈用5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使針灸學著作更加豐富多彩。孫思邈曾給一個腿痛病患者治療,他按照醫書上的穴位給病人針灸,半個月過去了,病人的腿痛卻沒有一點好轉。後來他忽然想到除了醫書上說的那些穴位以外,病人身上也許會有新的穴位。於是他耐心尋找病人腿上的痛點,然後將針迅速沿痛點紮進去,病人立即產生一種麻酥酥的感覺。一會兒,病人的疼痛減輕了。第二天孫思邈繼續在這個穴位上紮針時,卻沒有療效。他又像昨日一樣尋找新的痛點,又將針沿痛點紮入。幾天以後,病人的腿痛治好了。從那以後,孫思邈創造了一套新的紮針方法,哪裏有痛,就往哪裏紮針,從而擴大了傳統的穴位範圍。他想起第一次紮這種穴位時,病人喊叫過:“啊!是,是……”於是靈機一動,給這種穴位取了一個絕妙貼切的名字叫“阿是穴”。這種紮阿是穴的針法流傳至今。有一次孫思邈為一個因難產而瀕臨死亡的婦女進行治療時,隻紮了兩針,嬰兒便呱呱墜地,救了母嬰兩條性命。孫思邈醫術高明,被老百姓尊稱為“藥王爺”。
1026年,宋朝醫生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統一了各家對經穴的不同說法,選定周身經穴651個,對全國統一經穴有重大作用。他設計和監製了最早的兩具針灸銅人,使針灸圖像具有立體感和真實感,在針灸學的教學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考核針灸醫師時,先將銅人外麵塗蠟,再幫其穿上衣服,體內注水。如針入穴位則水出,否則針不能刺入。銅人構造精巧,造型逼真,是珍貴的針灸教學模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針灸銅人受到了醫家的廣泛重視,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針灸作為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積累臨床經驗,充實理論知識,也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人類保健和醫藥科學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