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念真:塵封的情意(1 / 2)

吳念真:塵封的情意

他們

作者:sarea

耳順之齡的吳念真,想當個無所事事的退休老人,卻又覺得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一做。作為台灣國寶級編劇、新浪潮電影的主要人物,他三次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五次獲得“金馬獎最佳編劇”稱號,執導的《多桑》讓一代台灣人在時代的悲涼裏找到勇氣。他用文字用影像,情意真切地紀錄下曾經存在過的土地。

他的微博ID寫著“吳念真老先生”,他說,他隻是個講故事的人。

喜歡故事的人

白POLO衫,卡其色褲子,一副厚眼鏡,這就是吳念真。跟媒體對話時平和略帶嚴肅,他說,台灣的記者居然拿我的“臉書”寫新聞,這有什麼好寫的,你們不要這樣喔;跟書友們聊天時輕鬆愉快,講到興奮處常常自語“咦我怎麼講到那邊去了?”然後笑著搖搖頭繼續下一個話題。

“紀念一個人或一些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起他們好笑的部分”,這是吳念真的方式。他被當下年輕人熟知,緣於《這些人,那些事》的出版。書裏他以眾多小人物的故事,描述了20年前台灣的時代記憶。文章皆短小鮮活,主角都是類似於對麵街的鄰裏,以及很多他用幾十年人生看到的情意。有的故事淒愴悲情,有的卑微落寞,有的甜蜜美好,他的一支筆,寫出了這些人生故事的百味,令人側隱。

吳念真出生在半個世紀前台灣北部的金礦所在地——台北縣瑞芳鎮。這裏一度因為金礦開采,商店人口聚集,成為小鎮。礦脈枯竭後,人們紛紛遷往大城市,於是鎮子衰敗下來,人情卻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因為“大家的生存條件都聯在了一起”。這裏沒有“王先生”隻有“伯伯叔叔”;台風刮過去,全村的人都先去幫家裏人口少的家庭修房子;吃飯時間小孩端著一碗飯可從村頭吃到村尾;小時候頑皮在路邊撒尿,被路過的阿伯看到會像打自己兒子一樣被打一頓……這些鄰裏情意給吳念真上了如何體味人情的第一課,也是他作為礦工兒子能成為“庶民導演”的根基。

由於中學時期付不起學費,吳念真輟學到台北,一邊打工謀生,一邊在夜間大學念會計。也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寫小說。礦村的人和事、村子、鄰居、人們的生活狀態,都在他筆下從真實的回憶轉變成樸質的文字。本以為更多的人看到這些,說不定就能夠改善。後來才發現此種想法的天真,而那些被寫進去的人也並不怎麼看小說,無法受到安慰。

後來吳念真就轉去做影像了。從《光陰的故事》到《戀戀風塵》,作為編劇的他相信,好的故事能把觀眾叫回戲院,等觀眾都回來了,導演才能更好地思考各種故事。當年他寫好《多桑》的劇本去找侯孝賢,侯說,自己的爹自己拍,至此,吳念真開始了做電影導演的生涯。

笑中有淚,故事裏有鹽。

在台灣,讓吳念真家喻戶曉的是他製作並主持的電視節目《台灣念真情》。當年的台灣,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精神豐富而物質貧瘠,就像他從小生長的礦村,雖然生存艱辛,人情卻樸素溫暖。剛剛轉入電視行當時,老板讓他覺得什麼有趣就做什麼,他就去拍一些人跡罕至的村鎮。想要紀錄一個變遷的時代裏,台灣319個不出名的鄉鎮,拍風土、拍物產、拍有趣的故事。自己那一代有人不夠了解台灣,所以吳念真希望後輩們能認識,知道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村莊和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