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清想了想,說道:“至少有七成把握。”
“七成?...”
陸清說得肯定,郭太監聽了卻不樂觀,臉上仍是憂色,雖說君子堡的這些個累贅是甩掉了,可剩下的七百多人骨子裏仍是幫敗兵,有兵器的也不過兩個百戶,萬一瓦剌人真的占領了金家莊堡,憑這麼點人能衝得過去?
似乎看出郭太監擔心什麼,陸清便道:“公公放心好了,先前那鄭小旗說了,沿清石河南下的不過是瓦剌人的偏師,南下是為了掃蕩我沿途各堡,以免我軍集結,因此他們的速度必須要快,不可能打一個堡子下來就要派兵駐守的,這樣做的話他們就無力繼續南下,因此我料想除了千戶所這等大堡外,那些個百戶所瓦剌人是不會駐兵的,而駐留在千戶所的兵馬也不會太多,頂多百人而矣。”
陸清的推斷是有道理的,阿剌親率主力沿東進犯赤城和龍門,為的是接應他手下的另外兩路兵馬,為防明軍重新集結,在他主力東進的時候必然要派一支偏師沿清石河南下,沿途一一掃蕩明軍的鎮堡,一來可以避免明軍向那些大的鎮堡集結,二來也可以削弱宣府明軍的力量,三來更可以迷惑鎮城的楊洪,使他一時無法判斷哪路才是阿剌的主力,如此一來,阿剌本部東進遇到的阻力就要小得多,一旦成功會合另外兩路寇邊的瓦剌軍,他就不用再擔心宣化鎮城的明軍了,畢竟他的部下都是騎兵,而楊洪部下的騎兵加起來也不過五千之眾,屆時怕楊洪也隻能依堅城而守,而斷然不敢和阿剌軍野戰決勝負了。
宣府境內的諸多鎮堡便如同是一顆顆釘子般守衛著鎮城的安危,一旦這些個釘子都被阿剌拔光,那除了宣化城,這宣府境內阿剌便可以來去自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
鬆石堡是繼獨石、馬營以後第一個被屠滅的百戶所,可以想見,在隨後的日子裏,如同鬆石堡一樣被屠滅的鎮堡將數以十計,而被瓦剌兵分兵占據的除了千戶所這等大堡外,怕也就是扼守要道的百戶所了,其他的瓦剌人要麼加以屠滅,要麼就是不屑一顧,反正單憑一堡之力的明軍是斷然無法威脅到瓦剌大軍的。
同樣,瓦剌人這支偏師能夠留守大堡的兵馬也不會多,百人左右是陸清基於瓦剌人現狀的判斷,若不是瓦剌人破邊之後需要有地方儲存、轉運他們搶掠來的財貨物資,恐怕連駐兵都不會幹,畢竟他們還不具備滅明的實力,此次入寇若不是遇上了“土木堡之變”這場他們自己都想不到的大勝,恐怕也多半和從前一樣搶了就走。既然始終要走,留太多的人把守明軍的鎮堡還不如多帶些人去搶回更多的女人、糧食、鹽巴和布匹呢。
“百來人的兵力,咱們當能應付過去,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咱們最好是趁夜摸過去,瓦剌人不知咱們底細,應該不會冒然出堡追擊咱們,隻要咱們動作快,闖過去的把握絕對是很大的,公公放心好了。”
陸清說完之後,心下又有些不忍,但想若是帶著君子堡的那幫婦孺,不管他們動作再怎麼快也肯定是闖不過去的,一旦瓦剌人發現他們的隊伍中攜帶有很多女人孩子,那就是傻瓜也知道這不是一支明軍的戰鬥隊伍,而是一幫從北麵逃下來的隊伍。一旦他們出堡追殺,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人的兩條腿畢竟跑不過四條腿的馬。
當初就不應該多事,陸清深深的懊悔,出邊繞行嘴裏說著有機會生還入關,可打心眼裏他也不信一幫老弱婦孺占了大半的隊伍,能夠從蒙古人的控製區裏穿過。
九死一生啊。
陸清這邊懊悔,郭太監這邊卻是稍稍寬心,不過想到如果摸過去時被瓦剌人發現了出來追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