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清做了一個愚蠢的選擇。
讓這些女人去死,才最符合這支明軍敗兵和陸清的利益,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帶著這些女人南下。
這世上沒有那麼多兩全齊美的事,活己又想活人,隻是存在書本之中的美好幻想,殘酷的事實往往隻給出一個選擇——你是想自己活下來還是一塊死。
大多數人在麵對這個選擇時,通常都會選擇前者,因為這是理智的選擇,人性大多是自私的,沒有人會願意為了一幫素不相識的人搭上自己的性命。
選擇後者的通常被稱為英雄,悲劇的英雄,不識時務的英雄,他們在被人歌頌讚美時,往往都已死去——為他們違背理智的選擇付出生命的代價。
陸清失去了理智,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他要帶這些女人走,或者說,他要保護這些女人。
來到這個時代,陸清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去改變即將到來的“土木堡之變”,想著如何去挽救數十萬大明軍民的性命,想著如何去改變正統皇帝朱祁鎮被俘的命運,這是一個多麼高尚而偉大的目標,為此他不惜死保郭敬,甚至做好投靠王振的準備,為的就是那個他認為自己必須去做的事。
漢人,我是一個漢人,所以我必須這麼做。
陸清不止一次如此告訴自己他要這麼做的原因,因為他是一個漢人,他甚至告訴自己,若是自己能夠改變土木變之堡,他就將成為漢人的英雄,成為大明的英雄。隻有成為英雄,他才能在這大明王朝真正的立足,繼而呼風喚雨,威風一時。
可是為了成為英雄,為了日後的權勢,就要接受幾百孤苦無依的女人在自己眼前投河而死嗎?
為了幾百個素不相識的女人而失去改變土木堡之變的機會,失去可以通向權勢的大門,這又是否值得?
捫心自問,陸清認為不值得,幾百人的性命和幾十萬人的性命絕對不是等同的,選擇前者而放棄後者的做法,在後世通常被稱為“聖母心”,這是一個絕對的貶義詞。
但這畢竟是幾百條活生生的性命,因為無助,因為絕望,她們才會選擇去死,如果有活下來的機會,她們難道真的願意就此去死嗎?
被韃子糟蹋不是她們去死的理由,大明朝的禮法還約束不到這邊鎮的女人們,如果僅僅是因為貞節有辱或為死去的丈夫守節就要去死,這邊鎮就沒有女人了。
夫死改嫁在九邊再正常不過,身為軍戶的女人,她們早就做好丈夫身死的那天,她們不會為了所謂名節而刻意的去守寡,因為她們要活下去,要將丈夫留下的骨血扶養長大。而要活下來,有能力將前夫留下的孩子養大成人,她們就必須改嫁,讓另一個男人撐起這個破碎的家。
可以說,在這宣大境內,十個女人中就有兩個是改嫁的婦人,因此,這些女人們絕不是因為貞節被辱去死,而是她們意識到她們根本沒有活路,這才在絕望之下采取如此極端的做法。
自殺,是她們能夠自保,不再被韃子汙辱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