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3.垃圾灘作證(1 / 1)

前幾年,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上海一家人》中的主角亞男,使我浮想聯翩。她是二十年代從蘇北逃荒到上海,在貧民窟中長大並崛起,而成為企業家的。在現實生活中,會有這樣成功的逃荒女孩嗎?我以為萬難。我有一位叫張德新的表舅,是亞男的同齡人,也是二十年代撐著小船,從蘇北逃荒到上海的。曆經艱難,無處棲身,最後隻好在龍華鎮南邊黃浦江畔的垃圾灘上,搭個俗稱“滾地龍”的窩棚住了下來,靠打撈江中的雜草、廢物為生。何謂垃圾灘?原來,上海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每天將垃圾用船隊運到前述江邊的水淺處,隨意堆放,久而久之,形成了三個灘。這既是垃圾的沉積物,其肮髒不堪,可想而知。

1954年秋,我去上海治病,在垃圾灘上的舅家,住過幾個月。這時的三個灘上,已住滿了蘇北人,以收購碎玻璃、當搬運工、撿破爛為生。雖然,他們已不住“滾地龍”了,但住的仍是簡陋茅屋,吃的是黃浦江裏渾濁的江水。夏天,蒼蠅橫飛,穢氣陣陣。我深切地感到,這裏生活的艱辛,甚至超過了蘇北的窮鄉僻壤。夜深人靜,我躺在吱吱作響的竹床上,聽著黃浦江裏運垃圾船的馬達聲,心潮起伏:這垃圾灘上人們的命運,何時才能改變呢?

歲月無聲逐逝波,離別垃圾灘已經四十多年。最近我在上海,重訪垃圾灘。我的外甥開車,一路打聽,費了不少工夫,終於找到。但是,垃圾灘及茅屋已經無影無蹤,經過整治,這裏建設成清潔管理站;昔日灘邊蘆葦叢生、積滿汙水的低窪地,也沒了蹤影。展現在我眼前的,是整潔的馬路,林立的高樓。我拿起攝像機,攝下這曆史變遷的一頁,讚歎奇跡的發生。

當年垃圾灘上的居民,就住在不遠處的居民住宅區龍南新村裏。樓房寬敞,有管道煤氣。已八十多歲的張德新老人仍健在。親戚們告訴我,這一奇跡是近幾年發生的,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我明白了:垃圾灘作證——改革的輝煌成果,真是無處不在啊!

10月6日於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