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地學(26)(3 / 3)

目前,中國已經擁有了一套較完善的長征運載火箭係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征3號”火箭的第三級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為推進劑,目前世界上隻有少數國家掌握這種技術。同時,中國自行開發的第三級氫氧發動機在太空高真空和失重條件下第二次啟動的技術,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成為地球人探索茫茫太空的先行者。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前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主要包括4個方麵:研製運載火箭;建設發射場;研製衛星本體和衛星攜帶的科學探測儀器;建立地麵觀測網。

1956年末,前蘇聯決定推遲原計劃在1957~1958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發射衛星的計劃,改變為先發射2顆簡易衛星,即ПC-1和兀C-2,衛星隻攜帶最簡單的儀器。發射衛星用的運載火箭被定名為“衛星”號運載火箭。它共用20台主發動機和12台遊動發動機。火箭全長29.167米,最大寬度10.3米,起飛重量267噸,起飛推力3900398噸力,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發射場選在鹹海附近的拜科努爾發射場。衛星的主要探測項目包括測量200~500公裏高度的大氣密度、壓力、磁場、紫外線和X射線等數據。衛星還攜帶試驗動物,用以考察動物對空間環境的適應能力。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主要由殼體、衛星設備和天線組成。衛星呈球形,外徑0.58米,重83.6公斤。殼體由兩個鋁合金半球殼對接而成,借助橡膠件保持氣密,內部充有1.3大氣壓的幹燥氮氣。殼體內安裝電池組、無線電發射機、熱控製係統組件、轉接元件、溫度和壓力傳感器等。在電池組中央的矩形槽內安置兩台交替工作的無線電發射機。4根鞭狀天線重8.4公斤,長2.4~2.9米。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近地點215公裏,遠地點947公裏。衛星共運行92天,繞地球飛行約1400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58年1月4日墜入大氣層燒毀。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8年2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並陸續建成了酒泉和西昌兩個航天器發射場,及與之配套的航天測控中心和觀測台、站,形成了比較完整配套的航天工程體係。1970年4月24日,中國人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在浩瀚無垠的太空,奏響了嘹亮的《東方紅》旋律。它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勝利地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人造地球衛中國條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特別是國防實力,奠定了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蓬勃發展的航天業

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世界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研製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一步的美國在繼續抓緊“先鋒”號計劃開發的同時又恢複了“軌道器”計劃。

1957年12月,美國“先鋒”號火箭發射衛星失敗。1958年1月31日,美國用“軌道器”計劃的“丘比特”C火箭成功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它的重量雖然隻有4.8公斤,而且比前蘇聯的第一顆衛星晚了3個多月,但它卻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發現。此後,衛星的發射越來越頻繁,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參加到航天活動行列中來。法國在1965年11月26日、日本在1970年2月11日、中國在1970年4月24日、英國在1971年10月28日、印度在1980年7月18日相繼用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