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貢院,坐南朝北,占地數十萬丈方圓,東起黃長河,西至一線天,南臨夫子廟,北抵凱旋門,以中軸式東西對稱構建,規模宏大,氣勢宏偉,僅次於正北方向的皇宮。
貢院為三進院落,大門五楹對開,稱為外龍門,大門之上懸掛三塊匾額,東首“明經取士”,西首“為國求賢”,正中“開天文運”。
第二道門稱之為內龍門,門內建有一丈方圓的號舍十萬,專供考生在貢院之內吃飯,住宿,休息。除卻出恭以外,一切事物都在號舍內解決,一丈見方的地方,將陪伴士子三天的時間。
領好號舍牌,在衛士的帶領下天南,天南來到了即將陪伴他三天的號舍,天頂為雨棚,腳下乃是實地,三麵為牆,一麵淩空,外麵一塊木板隔在中央,當書桌為答題所用。
在書桌板距離半尺的下方,一塊小木板橫卡在左右兩麵牆上,卻是充當座椅,在號舍縱深,一塊一尺見方的木板,臨靠三麵牆,是士子休息時的床榻。整個號舍僅有三塊木板,別無長物。
天南掀起書桌板,走了進去,然後再將書桌板好,取出筆墨,在書桌板上放好,在硯台上注入一旁備好的清水,研好墨,等待著考官將試題下發。
“鐺,鐺,鐺。”
銘鍾三響,鄉試正式開始。
第一題開始作答。
題目:論文。
兩個大字端正方圓,一股儒雅的聖賢氣息,從兩個字中呼嘯而出。
萬千士子在“文”這個字上侵淫十數年,但誰也不敢說自己懂“文”,即便是聖賢,也不敢有這種口氣,但說到解文,論文,卻是難不倒,眼前這萬千士子,紛紛取筆蘸墨,奮筆疾書。
儒家士子以德治,仁政治理國政,來闡述文;法家士子以律法,暴力約束言行,來闡述文;兵家士子以行伍,陣法開疆擴土,來闡述文;道家世子主張無為而治來闡述文……
各門各派,各有千秋,下筆千言,字字真理,都是闡述一些聖賢主張,並沒有太過出彩的地方,先輩們已經爭論了千萬年,都沒有爭論出一個所以然來,鄉試主考官也不可輕言。
次日
第二場開始作答。
題目:論武。
兩個大字勾天劃地,淩厲至極,字麵之上蒙上一層冰冷的戈矛氣息,當不是出自文人之手。
天武皇朝士子,文武兼備,一個武字當也難不住他們,不假思索的提筆下言,胸中韜略,躍然於紙上。
下筆千言,萬變不離其宗。
儒家士子以德服人,絕不先動兵戈,來闡述武;法家士子剛直不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來闡述武;兵家士子守土衛國,防範於未然,將禍患扼殺於搖籃之中,主張開疆擴土,天武皇朝一統天下;墨家子弟主張兼愛非攻,堅決反對不正義的戰爭。
除卻兵家,都不主張擅動兵戈,不是不戰,戰卻要有戰的理由,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場戰爭耗資巨大,民不聊生。自古以來便殺伐不斷,大多數人已經討厭了戰爭,但在很多時候卻不得不戰。
萬份答卷中規中矩,亦都是一些聖賢主張,少有出彩者。
末日
鄉試也進入了尾聲,十年寒窗一朝成名,還是功虧一簣黯然歸鄉,就看今天的答卷了。
三聲銘鍾,第三場答卷開始。
題目:文武
兩個大字,一文一武,文者聖賢儒雅,武者淩厲鋒芒,兩種水火不相容的氣息,交織在一起,相互擠壓,相互爭鬥,誰也不服誰,誰也不願意放棄,居然隱隱之間形成一種平?,顯得如此和諧,然而和諧的背後卻是無形的殺戮。
公侯世子,在十六歲的年關夜,成人禮上選擇人生路途,披甲受冠,文武從此分道揚鑣。
普通文人士子,在他們十年寒窗魚躍龍門之際,選擇人生路途,時間場合不一,但麵對的選擇卻是一樣的,高中舉人之後,從文者或再進一步,參加會試殿試,金榜題名,或返回亭縣,治理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
從武者,便可以選擇進入行伍,從一個行伍開始,守疆衛土,殺敵立功,馳騁疆場,成就自己的將軍夢,亦或是破格出入太學講武堂,學習行伍陣法,大戰之際隨王師橫掃天下,成就一方千古霸業。
不論你選哪種,你都必須做出選擇,想要文武兼得之人,隻會兩頭不討好,被雙方遺棄,落得一個落榜的下場,十年寒窗一朝廢,隻能回鄉做那些閑雲野鶴,充當那些沽名釣譽卻沒有真才實學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