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3)(3 / 3)

子貢回到吳國,告訴吳王:越國即將派遣臣來吳。果然,過了幾天,越王派大夫文種向吳王貢獻寶劍,精甲等禮物,並表示越王勾踐將親率三千軍士隨吳王伐齊。吳王非常高興,把子貢從賓館招來,問他:“勾踐此人果然有信義,願意親自率領軍隊隨我伐齊,先生認為怎樣?”子貢答道:“讓一國之君跟著奔波,似乎太過分了!不如準許越軍參加伐齊而辭謝越王。”吳王表示同意。

於是,子貢離別吳國,又匆忙趕往晉國,對晉定公說:“我聽說‘沒有遠慮的人,必定有近憂。’現在吳軍正要伐齊,如果吳軍取勝,吳王一定會來和您爭霸,請您早作準備。”晉定公說:“多謝指教。”

等子貢回到魯國,吳軍已打敗齊軍。不久,吳王果然又親率大軍北上伐晉。越王勾踐乘吳國內空虛,攻占吳國都城。

子貢經過這番攻心遊說,使魯國既免遭齊軍的攻伐,又免受吳國的挾製。

人生悟語:

抓住敵方關鍵性的弱點,施謀用計,以鉗製敵方行動自由,創造出良好的戰機。

18.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戰國時期韓、魏、趙三個後起的統治集團聯合擊敗晉國統治者的“三家分晉”戰爭,就是欲取姑予的典型事例。

智囊子當了晉國國君,先逼韓康子割地,康子想拒絕。段規說:“襄子貪利而剛愎自用,若不割讓將會來攻打我國的,不如割地給他。他嚐到這種味道,必襲用這種方法向別國要求割地,別國不割給他,必然興兵打仗,然後我就可以免於戰爭之禍而待機以應了。”康子說:“好。”遂派人把一萬戶的地域割給智囊子。智襄子很高興。又要求魏桓子割地,桓子想拒絕,宰相任章問:“是什麼原因要拒絕呢?”桓子說:“無緣無故的要求割地,所以拒絕。”任章說:“無故要求割地,這樣會使我們的官吏畏懼;我們把地割給他,智襄子必然驕傲起來。他驕傲起來就輕敵,我們畏懼就團結,以團結的部隊對付麻痹輕敵的敵人,容易取勝,智襄子的統治必不長久了。周書上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因此,你不如割地給他,以驕縱他,然後聯合友好的國家一同時攻智襄子,怎能單以我不割地引起智襄子不滿而遭禍患呢!”桓子說:“好。遂以一萬戶的地域割給智襄子。智襄子又逼趙襄子割讓蔡、皋狼兩個地方,趙襄子拒絕,因此派兵圍攻晉陽,韓、魏從外部進攻,趙在內部起兵響應,智襄子被殺,晉國遂被韓、魏、趙三家所分。

春秋魯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國進攻絞國,兩軍接峙於絞城南門。絞軍閉城堅守。楚國大夫莫傲屈瑕認為“絞國弱小而輕躁,輕躁則少謀略”,獻計先派些士卒化裝樵夫引誘絞軍,而後設計殲滅之。楚王接受其建議,派人化裝成進山打柴的樵夫,進山打柴,誘絞軍出城掠奪。又派兩支人馬分別到達山裏埋伏,並且斷其歸路。頭一天,絞軍捉獲楚軍士兵三十餘人。次日,絞軍爭先恐後追捕化裝成砍柴人的楚兵。楚軍已埋伏於絞城北門外山中,待絞兵追至,伏兵四起,絞兵猝不及防,大敗。另一路楚軍斷其歸路,並猛攻其城。楚武王迫絞訂立降約方撤兵。絞國開始是緊閉城門固守,楚軍多次攻擊不下。相持月餘,楚軍終不能勝。而莫傲屈瑕卻從中悟出道理:城中柴草已經不足,此時以柴草之利而誘,定能誘使絞軍上鉤。結果不出所料。絞王正為柴草而發愁,見楚人三三兩兩在山間打柴,又沒士卒保護,以為有利可圖。楚武王又故意讓絞軍連續幾天搶去柴草、衣物、幹糧。絞軍膽子更大,利令智昏,最後終於導致國家滅亡。

人生悟語: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失大局,這不是明智之舉。成大事者目光長遠,能失小利而保大局。與天地相比,人永遠是微不足道的,成功的涵義要看你自己如何理解了。本書中通過講成功人士的故事,來向你展示他們的成功曆程,無論是商界巨子,政壇偉人,還是曆史名人,當代健兒都將與你在此書中見麵,與你探討人生哲理,衷心希望你在讀了這本書後能有所收獲,更快地向成功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