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讀書改變命運(1 / 2)

沒有錢辦不到的事情,雖然這句話很俗,但的的確確是這樣。

在古代,想要高中進士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沒有考中進士的人很多。

古代文人的晉級製度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若非要說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似乎隻能用公務員來做比較了。

一個讀書人如果參加縣府一級考試通過了,就可以稱為秀才。

古代的科舉中,一個童生能考中秀才已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雖然離金榜題名還有很遙遠的路。但考中秀才也是一個士子一生中第一次可以親身體驗讀書給自己帶來的榮耀。

實際上大部分秀才並不窮,至少以後生活水平將得到大大改善。一則普通人家的婚喪之事都要請秀才主持,油水自然少不了;

二是如果繼續讀書成了生員,每年還可以從官府獲得一定的銀兩補貼。

最重要的是,中了秀才就有可能通過社會地位的提高而謀求經濟地位的提高,這是最致命的誘惑。

清朝,中了秀才雖然不能一步登天,但身價上至少比平民上了很大一個台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沒有功名的老百姓見了地方官要叩頭下跪,稱呼縣官為大老爺,秀才則可以不拜,自稱生員,與知縣談話有座位坐。

第二、清朝,讀書人的屁股開始變的寶貴,犯了罪輕易不能打。而一旦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屁股更是動不得,縣官連打的權力都沒有,最多隻可打手心,而且要老師才能打,不能由衙役打,因此秀才比衙役的地位高,下等人是不能隨便打上等人的。除非那個秀才犯下了重大罪過,由知縣稟告藩台革去秀才功名後,方可受普通刑罰。

第三、秀才可以不應徭役之征,連自己家的房屋也可以立馬升高,比普通人家的房屋高出三寸,因此秀才頭上可以戴三寸的頂子。

在北方一些地區中了秀才還可以免除幾畝地的官租,南方則沒有,這是由於經濟、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導致的。

秀才能享受這麼多的特權,老童生們當然拚了命也要考一個秀才。

清人馮友蘭的父親是進士出身,曾當過縣令,在他的《三鬆堂自序》中馮父有句話:“不希望子孫代代出翰林,隻希望子孫代代出一個秀才,能耕讀傳家,雖然沒有官宦之家顯赫,卻比普通百姓之家風光。”

封建王朝雖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實際上天高皇帝遠,皇帝的勢力隻能到縣一級,縣官作為皇帝的代表存在於地方,而大多數的老百姓一輩子並不需要見他。

官員更替乃至改朝換代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也遠非那些上層人士感受那麼明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情形不僅存在於桃花源,現實中照樣存在。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能有飯吃就行,那個閑心操不上。

在那個時候,老百姓主要靠地方的紳士、宗族製度來維持秩序,人民內部的矛盾由這些有德望的人出麵往往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調解。特別嚴重的案子或許要族長開祠堂在祖宗麵前進行審判,但大家對於驚動祖宗的神靈很不安,這種事情一般很少發生,更不要說到縣衙打官司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