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寧王,那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了。
那得從永樂帝朱棣說起了。大家還記得當年的朵顏三衛嗎?燕王朱棣要造反,但是他覺得自己的實力不足,一直對寧王的蒙古雇傭軍朵顏三衛垂涎三尺,後來總算用陰謀和詭計外加拳頭總算逼寧王乖乖就範,交出了這支騎兵的指揮權。
朱棣即位後,擔心寧王懷恨在心也造他的反。於是隨便找個借口,就將寧王貶到當時還是鳥不拉屎之地的江西南昌。
仇恨的種子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三代寧王朱宸濠手中時,這顆種子開始發芽破土了。朱宸濠在對侄子輩的朱祐樘不屑一顧,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不恰當的言論拆皇帝的台;口出大逆不道之言。並且還大大方方的買通了朝中的部分高官恢複了自己擁有親兵的權利。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後的幾年中,他不斷地擴充自己的親軍,公然的拉攏朝廷的優秀將領和地方上的優秀人才~據說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同誌也被他拉攏過,但是沒有成功。
如果他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一覺起來就準備攻向京都~~這麼做沒什麼說的,可問題在於~~他八字還沒一撇。
先說說他手底下的將才把,個個都帶著濃鬱的個人色彩:金大牙,鎮三裏,大花狗,霸南村。看名字就知道都是些流氓頭子,鄉村惡漢,其中最有前途的就是鎮三裏,他是個上百人的山賊團夥的二當家。(大當家沒瞧上寧王)。
手底下的兵更是一些二流子,懶漢,素質好點的那就是小流氓,山匪。朱宸濠花了不知多少錢天天供這些酒囊飯袋們大吃大喝,隻盼著有朝一日他們會良心發現,為自己的皇圖霸業拋頭顱灑熱血一條路走到黑。
不能不說,從某個角度來講朱宸濠是個實在人。別人造反都是藏著掖著綿裏藏針笑裏藏刀,而他是大大咧咧的也不注意保密工作也不注意給自己留條後路,行為乖張的就差當街大喊“我要造反”了。
這次傳言的起因也是因為他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喝醉酒之後噴著酒氣,跟江西布政司大聲散布了一大堆有損國家領土完整和諧穩定的言論後,還加上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明孝宗朱祐樘對這個四六不靠的叔叔也很頭痛:就衝他幹的這些個事,砍十回頭都夠了。但是牽扯到他是自己的叔叔,弑叔之名對於剛剛即位沒幾年的皇帝來說真的不大好聽,並且會破壞掉好不容易安穩下來民心剛剛恢複的經濟。
皇帝朱祐樘組織的平叛座談會剛一開始,原本是他用來湊數的采青突然率先發言:“我去說服他放棄這個念頭!”
被皇帝大半夜召集起來的群臣們,一上來就被一個女流之輩搶了風頭很是不滿,本想提幾個理由反駁她一下,卻都是張了張嘴卻沒有出聲。因為寧王朱宸濠的賄賂他們也沒有少收。這些精明強幹的朝廷大員們在為國家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同時,也沒忘了搞點灰色收入,更沒有忽視自個家的經濟建設。如果他們反駁了采青,那皇帝就會問,卿有何良策?那你就傻眼了!建議皇上立即起兵攻打?抓住寧王後~~~++就他那張大嘴誰都跑不了。那要是跟采青一樣的主意自己去勸?你收了人家的銀子,然後再腆著臉去讓人家投降拆人家的台,合適嗎?再者說了,這個小妮子有皇太後罩著,據說還會法術~~惹不起啊!於是他們一反常態的高聲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