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袁譚聽完郭圖所說後,自覺有理,於是從其言,即時拔寨起行,前至黎陽,與曹軍相對。
兩軍對峙,譚遣大將汪昭出戰,曹操遣徐晃迎敵,二將戰不數合,徐晃一斧劈汪昭於馬下。
曹軍乘勢掩殺,袁譚軍大敗,袁譚收敗軍入黎陽,遣人求救於袁尚。袁尚與審配計議,最後隻發兵五千餘人相助。曹操探知袁尚救軍已到,於是遣樂進、李典引兵於半路接著,兩頭圍住盡殺之。
袁譚知袁尚止撥兵五千,又被半路坑殺,大怒,於是喚逢紀責罵。
逢紀唯唯諾諾,不敢怠慢,隻得低眉順目道:“大公子,容我作書與三公子,求其親自來!”
袁譚即令逢紀作書,遣人到冀州致書袁尚,與審配共議。審配皺眉道:“郭圖多謀,前次讓逢紀去,是因為為曹軍在境。如果大公子若破了曹軍,必反過來爭冀州。我等不如不發救兵,借曹操之力以除之。”
袁尚從其言,不肯發兵,使者回報,袁譚大怒,立斬逢紀,可憐逢紀到死也沒想到他竟然被袁尚等人當成了棄子,逢紀死後,袁譚商議欲降曹操,早有細作密報袁尚。
袁尚與審配二人商議,如果袁譚真降了曹操,到時候二軍並力來攻,則冀州必危。於是袁尚留審配並大將蘇由固守冀州,他自己則親領大軍來黎陽救袁譚。
袁尚問軍中誰敢為前部,大將呂曠、呂翔兄弟二人願去,袁尚點兵三萬,使為先鋒,先至黎陽,袁譚聞袁尚自來,大喜之後遂罷降曹之議,當日袁譚屯兵城中,袁尚屯兵城外,為掎角之勢。
不一日,袁熙、高幹皆領軍到城外,屯兵三處,每日出兵與曹操相持。袁尚屢敗,曹操兵屢勝,最後眾人棄黎陽而走。
曹操引兵追至冀州,袁譚與袁尚入城堅守;袁熙與高幹則離城三十裏下寨,虛張聲勢。曹兵連日攻打不下,郭嘉進道:“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並,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則冀州可一舉而定。”
曹操聞言於是命張繡為太守,守黎陽,賈詡輔之,曹洪引兵守官渡。
且說當日曹操準備搬師回許都,忽有人報說劉備在汝南得劉辟、龔都數萬之眾,乘虛來攻許昌。
曹操大驚,於是連忙吩咐妥當,曹操自提大兵往汝南來迎劉備,卻說劉備與關、張、趙雲等,引兵欲襲許都,行近穰山地麵,正遇曹兵殺來,劉備便於穰山下寨,軍分三隊:關羽屯兵於東南角上,張飛屯兵於西南角上,劉備與趙雲二人則於正南立寨。
曹操兵至,劉備引軍鼓噪而出。曹操布成陣勢,叫劉備出陣打話,劉備出馬於門旗下,曹操以鞭指劉備道:“玄德,我待你為上賓,你何背義忘恩,棄我而去?”
劉備在馬上對曹操躬身答禮,然後他開口說道:“曹丞相,你我終究道不同,你走的是王霸之路,而我身為漢室宗親,你我之間必然不可同行,我今奉天子密詔,特來匡扶漢室!”
劉備說完之後,曹操大怒,教許褚出戰,劉備背後趙雲挺槍出馬,二將相交三十合,趙雲身法輕靈,槍法詭異,許褚此刻汗流浹背,有些大力打棉花的感覺,就在二人爭鬥之時,東南角上忽然喊聲大震,曹操回頭,隻見關羽引隊衝突而來,曹操心中驚訝,急忙分兵攔截。
然而不等曹軍分兵,西南角上,又一聲呐喊,原來是張飛也引軍衝突來了,劉備見關,張二人俱到,抽雙股劍向前一指,三處一齊掩殺,曹軍遠來本就疲困,不能抵當,大敗而走,劉備掩殺一陣得勝回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