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灣曠世鍾鼓聲(1 / 2)

一灣曠世鍾鼓聲

北京生活

作者:梁振宇

胡同,原是蒙古語,蒙古人把細長小巷叫“忽洞”,時間久了,“忽洞”便成了“胡同”。胡同,就是很窄的街巷,在北京城,胡同可謂星羅棋布,比比皆是。胡同裏麵,隨處可見的是眾多的名人故居和濃鬱的曆史文化,行走其間,讓人流連忘返。因為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京城三千年的曆史長河中,胡同演繹了老北京人獨有的生活方式和“京味”特色。今天,本博上載《胡同的記憶》(十四):鍾鼓灣胡同影像文字資料,供眾博友參賞。

若說北京的胡同,哪條流淌的洋腔洋調最多,我的答案是位於北京古城中軸線上的鍾鼓灣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說在這裏遊曆的人,二三十人中,準保有一個外國人,尤其是白皮膚、藍眼珠的外國人。我問在鍾鼓灣胡同已經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一位老大爺為什麼?老大爺沒有回答,隻是告訴我自改革開放以後,來這裏參觀遊覽的外國人一天比一天多。他們一是喜歡鍾樓鼓樓這兩座古建築,二是喜歡胡同裏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歡胡同裏的京味餐飲了。

站在鍾樓鼓樓之間,麵對氣勢恢宏的兩座建築。我想鍾鼓樓昂然矗立近600年,最耀眼的,一定是它們的氣宇軒昂和其間蘊藏的深厚文化了。如此別說外國人感到震撼而心生喜歡,就連我這個生活在北京多年的中國人,也是喜歡得不行了。

有人說,西安也有鍾鼓樓,臨汾也有,神州大地有的是。著名的古刹廟宇更是隨處可見。但我說北京的鍾鼓樓不同,一是北京的鍾樓鼓樓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站在鍾鼓樓南望,景山、紫禁城神武門、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午門、天安門以及正陽門、永定門7.8千米串成一線,兩樓仿若跌宕起伏、巍峨壯觀的皇家建築群中的一枚美麗音符,鑲嵌在中軸線的最北端。二是北京的鍾鼓樓與西安等其他城市的鍾鼓樓相比,規模最大,形製最高,也最為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三是北京的鍾鼓樓建造在百姓的生活中心,南是通向紫禁城的大道,西、北、東向,便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四合院,這是難得的百姓福祉之所在。如此多的理由,誰能不喜歡呢?

若說喜歡,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鍾鼓樓的文化內涵了。據資料顯示,遠在公元前39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國就已有細泥紅陶製成的鍾了。那時的鍾與後來出現的鼓,隻是作為樂器之用。及至後來,才漸漸以司時而用於公共性樓閣建築之上。史料記載,鍾鼓樓源於漢代,那時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鍾催人息”的晨鍾暮鼓製度。而北京的鍾鼓樓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修建至今,已經有近600年的曆史。其間,曆經火災和列強破壞,卻一直昂然屹立,並向人們訴說著關於鍾鼓樓在曆史中的那些美麗、動聽的故事,記錄著共和國成長的曆史,也激發著人們的無盡想象。在藍天白雲下的一個初春的日子裏,我徜徉在鍾鼓灣胡同,麵對四合院烘托下顯得高聳神聖且長相廝守的鍾鼓樓,我曾有感而發:中軸線北端/一對情侶忠貞不渝的佇立/600年的愛情誓言/是劃破北京城上空的洪亮音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當晨鍾暮鼓響起/早朝的君王/勞作的百姓/沒人體味出愛情的力量/魚貫耳孔的/是時間的命題。誰都知光陰的意義/走近時,仿佛鍾杵鼓槌/在耳膜旁敲側擊/而今,雖已是單純的風景/雖已是默然相對,無聲無息/但是共和國的生物鍾/已經因循中華民族/一勞永逸的作息。詩中的表達,也許是我喜歡鍾鼓樓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天在鍾鼓樓下,我問一位翻譯,老外們為何也是如此喜歡鍾鼓灣?那位翻譯告訴我,外國人喜歡鍾鼓灣,是因為鍾鼓灣有獨具中國文化的鍾鼓樓,也因為鍾鼓灣有流淌著京腔京韻的四合院。老外們呀,最喜歡的就是他們沒有的東西,當然,必須有曆史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