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先生是我們旅友出行的策劃者兼組織者。他身體不太好,患有多種疾病,但他絕對是個旅遊發燒友。他說:“留著錢幹啥,要出去玩,學會享受生活。我不吸煙,不喝酒,不打麻將,就旅遊這一個愛好了,有生之年,要多跑幾個國家。”我開玩笑說,可以把錢留給你兒子嘛。誰知他氣不打一處來,說,他們倆在美國,商量好了不要孩子,我給他錢幹什麼?把他培養至成家立業,以後他怎麼個活法,我管不了啦。我立即打住,又是一個“丁克族”。
我有兩個好朋友,徐敏是中學教師,李華在外資企業當主管,二人均已婚卻都不想要孩子。她們的老公和她們誌趣相投,組成了典型的“丁克”家庭。
她們的觀點是:人生的選題很多,生不生孩子是個人隱私,誰都無權過問和幹涉。
可現實生活中呢,管的人多著呢,公婆,父母,同學,同事,網友,甚至單位領導。一件事要不停地去解釋,真是煩死了。
家庭就是組成社會的無數個細胞之一,它獨立存在,關起門來後,門內發生的事就是隱私。外界為何要那麼多事,那麼熱衷於到一個家庭或一個人內心去探測窺視呢?是好奇,無聊,還是別有用心?隱私在國外被尊重,受保護。可在我們身邊,隱私權雖然引起了關注,可隱私卻還是經常淪為一些人吃飯喝茶時的一道點心,供人淺嚐、品味、消遣。
徐敏的媽媽生她時九死一生……多虧焦急萬分地等在產房外的父親當機立斷,不顧產房醫生“你要大人還是要孩子?”的詢問,三步並作兩步跑到門診室找來了有經驗的主治醫生,用產鉗搶救了母女。為此,徐敏患上了嚴重的“恐生症”,不想要孩子。可她婆婆把生孩子提高到傳宗接代的倫理高度來教訓她:女人就是要生孩子,不生孩子幹脆不要結婚,獨身好了!不生孩子就是對婚姻不負責,結了婚卻不要孩子,這不是害人嗎?她的母親也持同樣觀點,勸她還是生一個吧:不要怕,現在有了剖腹產,不會有生命危險的。總之,好像她若不生孩子,就犯了滔天大罪。實際上,男女由愛而結合,家庭也由此而產生,世上由於多種原因,隻有兩人世界的家庭多了。
李華則崇尚真愛、真感情。她反對拿小孩作為向愛情施壓的砝碼。有人說小孩是紐帶,很多夫妻感情產生裂痕後就是因為孩子才起死回生的。我理解為那是一種妥協、無奈。假如一場婚姻為了孩子而勉強湊合,那絕對是一種悲哀。是啊,無愛的兩個人每天廝守在一起,這種折磨誰受得了?殘酷的現實是,受不了也得受,為了孩子維持婚姻的事例太多了,那是壓抑人性的,哪裏有什麼幸福可談!這樣的婚姻絕對是失敗的婚姻,這樣的家庭生活同下地獄差不多。兩個無愛的人困在一起,不自由毋寧死,所以人世間也才有種種悲劇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