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資源相對緊缺的國家。耕地麵積有限,而人口不斷增加,使我國農業長期麵臨困境。山區麵積占我國國土麵積的60%以上,因此開發和建設山區是有關國民經濟建設和實現現代化的一件大事。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絕大部分山區都不能擺脫貧困,原因就在於山區的水土資源得不到保護和有效利用。很早以前水土保持的任務就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重視,創造了穀坊、魚鱗坑、梯田等許多保持水土的方法,但一直收效甚微。不少地方的水土流失反而日趨嚴重。據統計,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在解放初期為150萬平方公裏,到今天已擴大到180萬平方公裏以上。不少有識之士為此擔憂,他們說“從大江大河流失的水土,實際上是流走了中華民族的血液!”這話並不誇大,因為水土資源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狀況?難道是中華民族生性善於破壞?難道是山區人民愚昧無知,不了解水土流失的嚴重性,不能掌握有效的治理措施?難道是解放了的廣大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對予保護自己的生存條件,反而不如在舊社會能有所作為?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在解放以後,人民得到了長期安定的生活環境,人口繁衍了,增加了對糧食和燃料的需求,不得不向自然作更多的索取,結果超過了土地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下的承載能力,當然要受到自然的懲罰。

農村能源問題,在我國存在由來已久。自古樵漁便是並提的職業。上山砍柴,就是為了供給城鄉居民用於炊事和取暖的燃料。所以薪柴不僅是山區人民可以就地獲取、就地享用的一種能源,而且也曾經是一種重要的商品能源,特別在缺少煤炭資源的我國南方是如此。當城鄉人口還不甚多時,這種樵夫的職業,確實是應當受到人民尊重和喜愛的,因為樵夫為人民送來了溫暖。傳統的黃梅戲“天仙配”中就講述了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作者代表了當時的人民,對作為樵夫的董永傾注了無限的同情。然而,當薪柴的需要量大大超過山樹木的生長量時,董永之流就成了不可原諒的山林破壞者。

農村能源問題由來已久,但認真地加以解決則是近幾年的事,是人們把對薪炭林、省柴灶、沼氣、小水電、太陽能、地熱等的研究提上日程以後的事。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艱苦的科學探索,使人們認識到當前存在的農村能源是多種多樣的,是可以加以開發,可以節約,也可以再生的,但必須因地製宜,必須統一規劃,使不同能源互為補充,發揮其綜合效益,而且必須與農村的整體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與山區人民的致富相結合,才能形成扭轉多年存在的惡性循環的力量。國家布置的以粵東山區五華縣為代表的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經過五年的實踐,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證明了綜合農村能源建設為華南山區的經濟開發指明了方向。

雖然說解決能源問題,需要因地製宜,同誌們在華南山區取得經驗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特別是將軟件研究與硬件研究結合起來的方法,則是帶有普遍性的,對華南山區以外的其它地區,同樣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的出版,無疑將對我國農村能源科學技術的推廣和農業區域的建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