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用正確的心態處理婚姻生活(3 / 3)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婆媳經”就是其中的一本。由於成長在不同的時代,長輩與年輕人在不同的時代、經曆下形成的價值觀念有很大差別,客觀存在著兩代人不同的觀念差異,婆媳之間各自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處事方式、家庭消費觀念也不一樣,如果彼此不能適應和寬容對方,就會產生隔閡。 因此,處理好婆媳關係是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的重要一環,應該認真對待。

【故事】

小文結婚三年多了,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兩代人生活習慣不一樣,婆婆習慣早睡早起,小文喜歡享受夜生活;小文和丈夫周末常去飯店改善一下,婆婆卻說還是在家自己做飯經濟實惠;小文想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早點受教育,婆婆卻說自己能幫著帶孩子,送幼兒園花錢不說,外人也信不著……小文覺得和婆婆住在一起太受限製了,提出要搬出去單過,婆婆堅決不同意,丈夫夾在中間兩頭犯難。

1. 尊老敬老是美德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不僅養育了我們,而且在人生的道路上教導、指引了我們。不僅要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對配偶的父母也要同樣的尊重、孝敬,感謝他們培養了這樣一個讓自己愛戀的、值得托付終生的人;不僅自己尊老敬老,還要支持、理解配偶對彼此父母的孝敬。尊老敬老不是口頭說說而已,不是空話,在實際生活中要用行動來表現,在許多細節上更能體現尊老敬老。比如,上了年級的人什麼事都要多嘮叨幾句,年輕人要有耐心傾聽,不要粗魯地打斷老人;朋友聚會、出去看電影、吃飯記得跟家裏打聲招呼,免得老人惦記;逢年過節,記得常回家看看,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不要讓老人感到孤獨、寂寞;季節變換時,記得幫老人添置衣物,給老人做床被子……這些都是年輕人力所能及的小事,卻反映出一顆尊老敬老的心,對老人付出真心、付出愛心、付出真心,自然就能和老人進行良好的感情交流,在和諧的家庭中共同生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年輕人總愛分個裏外、親疏、遠近,覺得婆婆不是自己的娘家媽,是外人,凡事麵子上過得去,不讓旁人挑理就行了,其實,日子是給自己過的,人與人隻有付出真心真情,才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尊老敬老要持之以恒,要用行動去體現,打好了這個基礎,婆媳關係的大門就敞開了。

2.相互理解是基礎

婆媳之間由於生活年代、人生閱曆的不同,對事物、生活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許多老人經曆過生活的艱辛、困苦,深知過日子的不容易,更深切地感受到養育孩子的辛勞,對年輕人大手大腳、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很有意見;年輕人生活在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中,思想開放,追求新潮,講究享受,更容易接受新的潮流和變化,緊跟時代的步伐,對老一輩的謹小慎微、平淡度日的保守作風較難接受,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映。特別是具體化到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對一件小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比如,在婆婆一方,容易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管製、挑剔媳婦;在媳婦一方,容易自恃自己有文化、有獨立的經濟地位,不滿受到約束。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衝突,容易使婆媳關係出現危機,加上婆媳同為女性,心思細密,往往一點小事,就能引起強烈反應,提高矛盾衝突的概率。

要處理好婆媳關係,加強相互理解是基礎,要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對方的處境和難處,凡事不要太過自我,也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應該打破心理上的距離,有時候婆婆的出發點是好的,隻是媳婦礙於麵子一時不能接受,這是就應該把自己的心態放平,想想如果是娘家媽這麼做,自己會不會接受。有時候要學會對事不對人,不要有感情上的偏見,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加從容地處理婆媳關係。

3.代際溝通很重要

婆媳之間是兩代人,總會有一些代溝,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代際溝通就很重要。婆媳之間互相包容、體諒是必須的,但是還不夠,雙方還要相互多了解差異,認識到不同之處,再進行協調,要明白一點,每個婆婆都希望兒子和媳婦能過得好,即使有些事情處理的方法不對,她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在日常生活要多進行交流和溝通,平時聊些家長裏短,一方麵增進感情,一方麵了解彼此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還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融入其中,讓對方也了解自己的感受。在溝通中,晚輩應該耐心些,以學習、求教的態度和長輩交流,不要不屑一顧;長輩也應親和地對待晚輩,不要擺架子,唯我獨尊,多讚美和鼓勵,幫助晚輩盡快獲得生活上的經驗,從而達到理想的溝通狀態。

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坦誠,不要說一套、做一套,或者心裏的想法嘴上不好意思說,兩人說話好像隔著一層窗戶紙,誰也不捅破,這樣的溝通就是疲於應付,不說話覺得尷尬,說話又全是麵子上的話,達不到感情交流的目的。但是坦誠不等於無所顧忌,生硬直接,溝通要注意技巧,內心的想法要善於表達出來,表達一件事要婉轉,適當地和婆婆撒撒嬌,有不明白的事多問問婆婆,讓婆婆感受到她在你心中的地位,如果自己做錯了,要主動承認錯誤,不要死要麵子硬撐。

4.別讓丈夫兩為難

在婆媳關係中,有一個微妙的角色夾在其中,就是媳婦的丈夫,婆婆的兒子。在婆媳之間不僅要麵對潛意識的情感之爭,還在婆媳關係中充當著潤滑油。婆婆多年來習慣於照料子女的母親角色,兒子婚後的生活重心則更多偏向自己的小家庭,婆婆常常無法立即適應這種變化,也不放心由別人照顧兒子,所以免不了事事插手,引起媳婦的不愉快;而兒子和媳婦之間的親密,也會讓婆婆產生被冷落的感覺。在婆媳關係中,丈夫最容易受夾板氣,兩個女人誰也得罪不起,向著誰都不合適,隻能置身事外。此時,作為媳婦應該理解丈夫的難處,不要再逼丈夫表態站在哪一邊,這樣隻能讓丈夫覺得妻子不懂事,無理取鬧。

妻子應該注意在在夫妻談話中少用“你媽”、“我媽”、“你家”、“我家”這樣明顯區別的詞語,多說“咱爸”、“咱媽”這樣共性的詞語,避免兩家關係的疏離;妻子最好不要追問丈夫“婆媳兩人同時落水先救誰”的幼稚問題,這樣隻會把丈夫推進兩難的境地;在婆婆麵前,要多讚美丈夫,讓婆婆感受到養育孩子、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對婆婆的感激之情、敬重之情;不要在婆婆麵前抱怨丈夫、指責丈夫的不是,夫妻之間的問題最好兩個人自己解決,和長輩在一起時多說一些愉快的、開心的事,讓生活多一些歡聲笑語,用快樂的情緒感染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