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可惜的是,雖然楊廷和與不風流兩人都看的很清楚,其他人可就沒有這樣高超的眼光了。楊廷和為了能夠全身而退,他甚至連兒子都沒敢說的太明白了,他連兒子都留下來給他當了盾牌。
楊廷和一去,頗感群龍無首的禮部尚書汪俊,還有吏部尚書喬宇等人,竟然都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取而代之,繼位這個騎象人的位置。一家人苦心經營,都在醞釀再一起集體諫諍。
適逢主事侯廷訓據宗法作《大禮辨》,吏部尚書喬宇等人遂據此率群臣近兩百五十人一同進言,反對朱厚熜以興獻王為皇考。
朱厚熜雖然早有準備,但是他還是不悅,下令讓更多的官員參與到了這場議論中來。於是,給事中張翀等三十有二人,禦史鄭本公等三十有一人,以及鄒守益等,也都加入戰鬥抗章力論。
狀元唐皋上疏說:“陛下宜考所後以別正統,隆所生以備尊稱。”
這小子不愧是狀元,他表麵上是在調停,實際上卻是傾向於反對。與此同時,那個王陽明的大弟子鄒守益,雖然表麵看上去光明正大,但是話裏話外也覺得朱厚熜有點沒事找事。也是的,這大明朝的國家大事皇帝不關心,卻成天在這大禮議事件上加纏不清,真是有點沒事找抽啊。
鄒守益有王守仁的麵子在,而唐皋也是前朝狀元,兩人在朝中都屬於影響較大的文臣,朱厚熜因此惱羞成怒,對此次進言之人均以斥責、罰俸甚至罷黜進行懲罰。
在這場抗章力論的最後,汪俊代表文官集團隻好妥協:“於興獻帝、興國太後止各加一‘皇’字,以備尊稱。”
三月,朱厚熜勉強同意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後”。尊封祖母邵氏(明憲宗貴妃)為壽安皇太後,孝宗皇後張氏為昭聖慈壽皇太後,武宗皇後夏氏為莊肅皇後。
蒼天呐,誰會在自己的老爸老媽前麵再加上本生二字呀。本生者,親生也——嗨,你好,這是我親生老爸,這是我親生老媽!古往今來,有此奇葩稱謂的,也許隻有這個嘉靖皇帝一人吧。
但是如此奇恥大辱,朱厚熜還是忍了,政治本身就是妥協的藝術嘛,我在這方麵甘願受辱,就是為了在其他方麵得到更大的利益。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詔諭禮部,十四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
當時正逢早朝剛結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導眾人道:“憲宗時,百官在文華門前哭請,爭慈懿皇太後下葬禮節,憲宗聽從了,這是本朝的舊事。”
翰林院修撰楊慎(就是楊廷和的兒子)亦稱:“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
群臣洶洶如潮,朝皇帝波濤洶湧而來,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在金水橋南攔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等又號召群臣。隨後兩百餘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世宗改變旨意。
世宗朱厚熜在文華殿聽聞門外哭聲震天,命太監傳諭大臣們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圖迫使世宗屈服。
楊廷和的兒子楊慎領著眾人撼門大哭(用手晃蕩這大門大聲哭喊),“聲震闕庭”。
朱厚熜震怒,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此舉令其他人更為激動,衝至左順門前擂門大哭(捶打著大門大聲哭喊),朱厚熜再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
七月十六日,朱厚熜為母親上尊號“章聖慈仁皇太後”。七月二十日,錦衣衛請示如何處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慘了,此次因廷杖而死的,竟然有十六人之多。
左順門廷杖後,反對議禮的官員紛紛緘口,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事件”以朱厚熜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九月,世宗更定大禮,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生父為皇考,並編纂《大禮集議》和《明倫大典》。
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給明太宗上尊號為“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明成祖的稱號就是由此而來),父親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神主升袝太廟,大禮議事件至此最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