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起罕見的雷擊事故呢?雷擊發生後,當地氣象部門迅速派出防雷專家,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
經專家調查分析,揭開了此起雷擊事故的原因。
雷擊的原因
據防雷專家介紹,開縣義和鎮是一個雷電高發區,該鎮興業村有三百多戶人家,分散居住在山巒之間,當地每年雷鳴電閃的時間高達幾十天,山上常有樹木被閃電劈倒,有時碗口粗細的大樹也會被瞬間腰斬。而村小學的三間平房,正好坐落在這個山岡的最高處。山岡四麵都是峽穀,孤兀而立,崗上廣布水田池堰,相對而言,村小學所在的地理位置,更容易遭受雷電的襲擊,再加上學校周圍生長有高大的樹木,特別是靠近教室的幾株大樹,對尋找“入地之門”的雷電來說,起到了“向導”作用。
其次,此次雷電十分強烈。專家介紹,雷擊事故的“元凶”
是球狀閃電,即一種橙紅色的高壓電球體。當時雷電的電流強度很高,球形閃電首先打到教室的窗台上,由於窗台由水泥做成,教室又沒有任何導雷裝置,難覓“入地之門”的閃電就把威力宣泄在教室裏的學生身上,把學生當成入地導線,而靠窗的一列學生,首當其衝。
除了客觀原因外,造成此起雷擊事故的主觀因素,是學校沒有安裝防雷設施。經勘查證明,興業村小學的教室建成於1973年,該校教室在建校之初沒有安裝防雷設施,而國家直到1989年才出台了建築物要裝防雷設施的要求。
專家指出,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雷電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顯著上升,強度不斷增大,廣大農村應增強防災意識,主動與氣象等部門加強聯係,切實做好災害防禦工作。
農村地區如何防禦雷電
開縣雷擊災害,給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的防雷工作提了一個醒。因為近年來,雷電惡魔頻繁在農村施威,給農村造成生命和巨大經濟損失。
專家指出,高山地區農村房屋,特別是農村學校房屋易遭致雷擊,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農村的房屋多為農民自己修建的,在建設時由於沒有相應的防雷避雷知識,其房屋根本沒有任何雷電防護裝置;其二,為增加電視節目的接收效果,農村的電視接收天線普遍架設在屋頂上方高於屋頂10餘米的位置,且多用竹竿作為支撐,一旦有雷暴產生,雷電極易被金屬接收天線引入室內,從而造成電視機及室內其他設施的損毀或人員的傷亡;其三,農村的電力線路、電話線路多是由較為空曠的電杆架空支撐引入的,雷電在空曠的農田上閃擊後,會由這些架空電力線、電話線引入室內,造成室內設備損毀或人員傷亡。
此外,在野外勞作或行走的村民也常常遭雷擊死亡或受傷,主要是由於農民防雷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防雷知識,有的村民在雷雨天到野外勞作,或是到很容易引雷的樹下避雨,從而遭致雷擊事故發生。
高山地區農村,包括農村學校如何防禦雷擊災害呢?防雷專家指出,一定要做到兩點:一是房屋應按防雷設計規範,裝設直擊雷防護設施,如避雷針、引下線和接地體;二是引入住宅的電源線、電話線、電視信號線均應屏蔽接地引入。此外,當雷鳴電閃時,正走在空曠田野上的人們,一定要遵守下列原則進行避雷:一是不要使自己成為尖端,也就是說,要盡量降低自身高度,不應該把鐵鍬、鋤頭等帶有金屬的物體扛在肩上高過頭頂,否則會增加閃電直接擊中的機會;二是要盡量縮小人體與地麵的接觸麵,以減少跨步電壓的傷害,較好的辦法是尋找一個溝穀或凹地,不得已時就在平地上雙腳並攏蹲下,既降低了高度,又可防止跨步電壓;三是在雷電發生時,最好不要到湖泊、河海等處釣魚和劃船,也不要去遊泳,因為這些導電體容易引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