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風是天上的神仙風婆婆帶來的。
風婆婆有一個巨大無比的口袋,她走到哪裏,背到哪裏。平常時間,這個口袋拴得死死的。
每當天氣發生變化時,風婆婆就會把口袋打開,源源不斷的風就會從口袋裏鑽出來,天地間很快便狂風大作,飛沙走石。
神話終歸隻是神話,那麼風產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風的自述
關於風的形成,我們還是來聽聽它的自述吧!
我叫風,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在人們的印象中,我無父無母,無牽無掛。其實,我也是有父母的。我的父母,就是天地間無處不在的空氣。
看不見、摸不到的空氣,怎麼會是我的父母呢?要知道,我可是真實存在的啊:我拂過湖麵,蕩起水波,讓人感覺到我的溫柔;我推動大樹,搖擺枝葉,讓人感覺到我的力量;我掀起巨浪,顛翻船隻,讓人感覺到我的狂暴……總之,我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既讓人感覺神秘莫測,又讓人感覺恐懼敬畏。
言歸正傳,還是說說我的父母吧。大家知道,地球上的熱量都來自於太陽。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地球表麵各處都會吸收熱量而發熱。不過,各處吸收的熱量千差萬別。比如,赤道附近的太陽光照最強,而南極和北極的光照卻很弱;就一個地區來說,沙漠地帶、森林、江河海洋等吸收太陽光照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吸收熱量多的地方,近地麵的空氣溫度就會比較高,而吸收熱量少的地方,近地麵的空氣溫度比較低。溫度高的空氣,會因受熱膨脹變輕而上升。這團熱空氣上升後,它周圍的冷空氣就會流過來填補熱空氣留下的“空缺”。就這樣,空氣就流動起來了,我也就在空氣的流動中誕生了。
冷而密的空氣壓力較大,人們叫它高氣壓,它就是我的父親;暖而稀疏、含水汽多的空氣壓力較小,人們叫它低氣壓,它就是我的母親。父親總要追求母親,也就是空氣總要從高氣壓流向低氣壓,這就像水庫裏的水,總是從高處向低處流一樣。
現在你明白我的來曆了吧?其實在很早以前,人類就開始關注我們了。3000多年前,中國殷代就把我們確定為東、南、西、北4個方向,東方來的叫東風,南方來的叫南風,西方來的叫西風,北方來的叫北風。在春秋時代,人們又把我們擴展為8個方位,到了唐代,更是把我們劃分為24個方位。一個叫李淳風的科學家,還在一張占風圖裏,詳細地列出了我們的24個方位名稱,還舉例說明了判定風向的方法。
除了我們的方向,人們最關心的是我們的速度。因為有時我們的速度實在太快了,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的災難。下麵,還是由科學家介紹我們的速度吧!
風力是如何確定的
大家好,我是氣象學家金教授,現在,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有關風速的知識。
風速,就是風前進的速度,在天氣預報中,我們經常會聽這樣的說法:東南風,風力四到五級。在這裏,氣象工作人員把風速換算成了等級,在天氣預報中廣泛使用“風力”一詞,那麼,風力的級數是如何確定的呢?
在唐代,人們根據風吹大樹的情形來估計和確定風的等級,科學家李淳風在他所著的《觀象玩占》中這樣記載:動葉十裏,鳴條百裏,搖枝二百裏,落葉三百裏,折小枝四百裏,折大枝五百裏,走石千裏,拔大根三千裏。“動葉十裏”意思是樹輕輕搖動時,風速就是日行十裏。為了便於人們使用,李淳風還將其歸納成“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大樹及根”——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風力等級了。
其後的幾百年間,世界各國對風力的確定逐漸統一。中國現在采用的是十三級的風級標準,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成了如下的歌謠:
零級無風炊煙上,一級軟風煙稍斜;二級輕風樹葉響;三級微風樹枝晃;四級和風灰塵起;五級清風水起波;六級強風大樹搖;七級疾風步難行;八級大風樹枝折;九級烈風煙囪毀;十級狂風樹根拔;十一級暴風陸罕見,十二級颶風浪滔天。
以上的風級,怎樣換算成風速呢?有一個口訣:從一直到九,乘2各級有。意思就是說,從一級風到九級風,隻要分別乘以2,就可以大致得出該級風的最大速度。如一級風的最大速度是2米/秒,二級風是4米/秒,三級風是6米/秒,以此類推。
在自然界中,風的速度有時會超過十二級,但由於十二級以上的大風比較少,所以,一般不再規定級數了。
為何山區風很多
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山區的風總比平原的多,風力也比平原的大。
白天,風呼嘯著從山穀刮起來,向山坡方向猛吹。傍晚,隻要太陽一落山,風就轉變了方向:
風從山坡上直撲下來,像頭猛獸一般直撲山穀,特別是春季,往往是等不到太陽落山,大風就一波接一波地刮了起來。在很多山區,山穀風經常出現,尤其是在一些峽穀中,由於出口很小,形成喇叭形狀,風在這裏會驟然加大,有時會吹損穀地中的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