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0年以來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思考(1 / 3)

2000年以來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思考

學術論壇

作者:丁玫

[摘要]中國電影是向國外進行文化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雖然中國電影在本土文化的傳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近年來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本文旨在從影片自身情節和敘事結構分析2000年以來中國電影進行海外輸出和跨文化傳播中產生偏誤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發行影片反複套用成功模式而造成的審美疲勞、東西方元素的拚接拙劣、重抒情輕結構的敘事方式、影片基調的陰暗沉重和缺乏共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文化折扣等。

[關鍵詞]中國電影;文化傳播;差異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人們意識到國家綜合實力包括文化和意識形態為表征的“軟實力”。這種實力可以將本土文化快速地傳播到其他國家,使廣大受眾能夠理解他國文化,有利於打破刻板印象,消除文化隔閡,甚至獲得經濟和政治利益。十七大把建設文化強國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麵,是曆史的必然選擇。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是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務院辦公廳〔2010〕9號文件《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推動電影“走出去”的要求,即通過國產電影走出國門,實現文化輸出和傳播功能,增強文化軟實力。

事實上,中國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文化輸出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外國對於中國的認知。中國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和奧斯卡電影節等屢有斬獲,表明其他國家對於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興趣。

國內外學者認為文化與傳播密不可分,文化傳播是一種文化互動現象,文化即傳播。電影是文化的載體,又是傳播的工具,同時還是受眾進行評介的對象。這樣一來,電影、文化和觀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影響。電影文化內涵極廣,本文隻考查電影本身的敘事結構和情節要素,不考慮國家政策製度、海外發行營銷策略、製作成本、技術手段等外在因素。

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美國在全球推行文化帝國主義,傾銷以消費文化為中心的美國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歐美文化處於優勢地位,本土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堅定自身文化的立場。具體來說,中國以電影為媒介進行跨文化傳播應該注意三個方麵:首先,應該對本土文化有清晰的認識和自豪感,有獨立的文化意識,創作出的電影作品應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其次,了解受眾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了解受眾國對於本國的文化期待與文化想象;最後,調和差異,利用符合受眾國觀眾欣賞模式的表現方式,改變理解上的偏誤,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中國電影近十年來文化傳播產生的問題根源是中國在海外發行的影片沒有針對性,一股腦兒地將國產電影向海外傾銷,沒有挑選出有本國文化特色又適應國外觀眾審美需求的影片向國外觀眾重點推介,最終導致跨文化傳播的失敗,從敘事結構和情節要素的角度來說,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反複套用成功模式,造成國外觀眾的審美疲勞21世紀初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四項奧斯卡大獎,13億美元的中國電影北美票房紀錄難以打破,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巔峰之作。此部電影在海外的“名利雙收”是中國電影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成功案例。它成功的秘訣在於巧妙地將東西方元素融為一體。以愛情作為影片的統攝主題,既有西方張揚個性、追求獨立的人文精神的體現,也有中國道家思想和俠義精神的表達。其中大量中國傳統元素的使用吸引了國外觀眾的眼球,例如建築、竹海、座椅器具、武術動作等,透露出東方神秘主義色彩和禪意。影片持續滿足了國外觀眾對於中國武術的好奇,尤其是其武術動作的美學化處理使接下來的中國電影競相仿效。隨後上映的《英雄》(2002)、《功夫》(2004)、《十麵埋伏》(2004)、《霍元甲》(2006)等中國功夫片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它的模式,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其中《英雄》一片最為成功,成績不俗。中國其他古裝劇情片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仍大量引入武打元素,武打段落占到全片三分之一以上。這些影片一般以壯闊優美的自然環境作為背景,采用全知視角,用長鏡頭聚集整個打鬥過程,間或特寫鏡頭聚集受創部位或是人物麵部表情。並且多采用慢鏡頭表現動作的細節,用水花、汗水的飛濺體現動作的速度和激烈程度。影片中武打動作常配以飄逸的服飾和舒緩的音樂,形若舞蹈;或激越或舒緩的音樂展現人物關係和緊張程度。影片將血腥暴力的場麵詩意化和美學化的結果會使觀眾過度關注畫麵美感而忽略影片主題內容。武俠元素的使用在初期滿足國外觀眾文化獵奇的心理,但它的頻繁使用使得影片千篇一律,近年中國影片在北美市場的低迷表現體現了觀眾對於這種模式的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