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電影的美學嬗變
學術論壇
作者:邢春生
[摘要]作為獨此一家經曆了中國香港影視發展時期的電影公司,邵氏公司最為光芒萬丈的時期就是邵氏兄弟親自運作期間,其最為引人回味的便是動作片。在20世紀60年代,邵氏兄弟新形式的古裝戲引起了轟動,成為動作片發展史上的一個新起點。而在其後的20年,在古裝形式的基礎上,帶有文藝範類型的影片也應運而生,但是在嘉禾公司等新興公司的衝擊下,邵氏公司最終於1985年倒閉。動作片沒落,是邵氏兄弟電影趨於衰敗的首要表現。
[關鍵詞]邵氏兄弟電影;古裝動作戲;美學嬗變
一、引言
作為香港電影史上的中流砥柱,邵氏對香港電影特別是動作片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邵氏的電影曾一度引起過廣泛的關注和極大的轟動,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成就了這些?本文旨在從美學角度對邵氏公司所出產的電影進行分析,意圖發現其背後的美學嬗變。
二、動作主導
在香港電影的發展曆程中,唯有邵氏公司是經曆了香港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微末砂粒到萬丈高峰,但也經曆了後來的光芒萬丈到日漸式微的一家電影公司。從最初的沒有任何背景的天一公司在香港的分廠到之後發展壯大後的南洋公司,再到隨後的邵氏家族使其進一步發展,邵氏就像香港電影的銘牌一樣,顯眼地標記出了香港電影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形勢,更加折射出了香港電影在其七十餘年曆史中的發展曆程。從其優良的製作、廣博的出品平台以及完善的播放網絡等綜合方麵結合來說,正是邵氏使香港“中國好萊塢”的美譽名副其實,名滿天下。
在邵逸夫做邵氏董事長的時期,是香港電影史上最為可圈可點的時期,其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直到20世紀80年代。其中,動作片是邵氏兄弟出產的電影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類型。最突出的表現是邵氏的動作片出品數量最多,所占的市場比重也是最大,它是邵氏公司的主打產品。從實際數據來看,21世紀初,香港天映娛樂所獲得的邵氏的759部具有永久版權的電影中,動作片就有298部,占全部電影的三分之一以上。第二,邵氏的美學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文藝範的動作片、搞笑古裝片、帶有深刻內涵的文藝片等紛紛出品,使邵氏獲得了百變常新、富有競爭力的好口碑。最後,邵氏在20世紀70年代出品的動作片《天下第一拳》投入了美國市場並獲得了周票房第一名,發掘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動作”市場,並且為其後李小龍、成龍等主演的動作電影進軍海外主流電影市場做出了成功且有益的初步探索。
在1965年的邵氏公司的官方讀物《南國電影》的10月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彩色古裝新世紀》的文章,用明確的理論和口號在香港影壇率先發聲。文章指出“邵氏首先開展了出品中國自己的新類型的古裝片的一次革命”,“邵氏的目的是要破除傳統,要改弦易轍,要求任何東西都是新的,要在古裝片這個領域讓觀眾耳目一新”。在其後的一年,兩篇題目為《由古裝小說談到新派古裝片》和《張徹再導新型古裝片》的論文發表在香港著名的雜誌上,它們分別提出了“多彩的古裝片的新時期”以及“新型古裝片”兩個新的概念。其中,“有色”指的是過去粗劣簡單的黑白影片製作方式過渡到如今的彩色精良的大銀幕的製作過程;而“新型”指的是在動作戲份的質感上麵,在動作背景設計、對手動作的設計以及最終鏡頭的切換上,無一不給觀眾一個直觀真實的暴力動作體驗,完全區別於一直以來的以舞台為背景的創作方式。
邵氏以“有色”和“新型”這兩個詞作為其動作片製作的核心理念,起用了徐增宏、張徹等大批優秀而無機會的年輕導演和年輕演員,來逐步完成他的電影創作計劃。雖然最初這種類型的古裝片遭遇了某種程度的挫敗,初期發行的四部電影的上座率不高,影響力也十分有限。然而在1966年上映的電影《大醉俠》票房極高,不僅在香港非常賣座,在中國台北和韓國也打破了以往了動作片票房紀錄,這也是邵氏新型古裝片進軍國際市場的一個開始。在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更是又一次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紀錄,其票房僅在香港就已經遠遠超出了100萬港幣。其在台灣的票房業績也同樣不俗,最終成功地奪得了1968年票房冠軍的桂冠。在其後的幾年裏,邵氏出品的電影如雪片一樣紛紛不絕,最終獲得了動作片出品的巔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