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寫實主義電影中的追夢曆程
學術論壇
作者:康春傑
[摘要]寫實主義電影呈現的是一種“再現真實的世界”,它力求嚴格地“還原”事件的本來麵目,將注意點放在現實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寫實主義電影充分展現現實生活中的原有風貌,在忠實於生活的同時緊扣觀者的心理需求。美國寫實主義電影像是一本書,詮釋了美國的民族精神,引起了國人的巨大共鳴,也讓不同的觀者感受到滲透於影片精神層麵上的追夢曆程。本文就從這一角度著手,進行探求分析,以期更為深入地了解這些作品中人性的真實與背後的價值。
[關鍵詞]寫實主義;美國;追夢曆程
一、引言
作為一種以票房至上的消費主義藝術,美國電影的創作形式可謂異彩紛呈。在創作風格與營銷策略為“主謀”的電影市場上,寫實主義電影似乎顯得太過“安分”了些。但不論怎樣,寫實主義電影曆來是備受觀眾認可的一種好萊塢類型電影。它集中體現了美國人的一種精神,一種“追夢”的成長經曆。《教父》《當幸福來敲門》和《肖申克的救贖》等,僅僅從列舉的這幾部影片中,我們就可以摸索出一個有關追夢曆程的發展脈絡,從這些平凡小人物或大人物的奮鬥經曆中,影片中所映射出的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和勇於超越自我、攀登人生高峰的精神實質,恰恰是最吸引觀眾的。
寫實主義電影更容易和觀眾之間建立起一種感同身受的共鳴,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它理性、平實地交代著事情的來龍去脈。正如美學家所言:“藝術是現實的再現。”寫實主義電影正是憑借著這種“現實的再現”,向觀眾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內心的真實,而不是為了形式美感犧牲本質的真實。都說美國是天堂,紐約是天堂,不同地方的人都來這裏“追夢”,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在這影像的“真實世界”中的追夢曆程。
二、為追夢艱苦奮鬥一生
每個人都有夢想,卻很少有人能做到為此而付出一生。電影《教父》是一部經典的黑幫片。如果僅從結果而論的話,某種意義上它也算是為追夢而艱苦奮鬥一生,隻不過他的奮鬥和所追隨的夢有些陰暗罷了。的確,用黑幫題材來映射現實的奮鬥本質似乎有些不大貼切,但我們說現實中並非完全都是“好的”,“壞的”一部分也是存在的。影片中的紐約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了擴展勢力,增加財富,這個“偉大又遠大”的夢想,可謂是不擇手段,心狠手辣。他是一個野心家,他心中有個金錢夢,為了聚斂財富,他鋌而走險,靠走私、賭博,甚至是謀殺,隻為在美國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有個金亮的“護甲外衣”,為此他們是要奮鬥一生的。正如影片中所表現的一樣,唐·科萊昂為了財富而“奮鬥”,他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事業”,像他的影子一樣同樣要為此遠大目標而繼續“奮鬥”。他們是在為“追夢”而奮鬥,但這個夢更多體現出來的是金錢夢。
從影片的上映效果來看,《教父》這部影片是成功的,涉及人物眾多,氣勢宏大。再加上引人入勝的故事原著、史詩般的宏大場麵、流暢得體的敘事方式,此外還有血腥刺激的視覺衝擊和準確精彩的人物刻畫,因此,如果說這部影片是具有超級震撼力的,那也是毫無誇大的。而它的獨到之處或者說核心之處還體現在它的經典台詞上:“我相信美國,美國給我帶來財富。”這是影片《教父》裏出現的第一句台詞。而殯儀館老板在向教父哭訴女兒的不幸遭遇前,一語道破天機:正是源自財富與自由的誘惑,幾個世紀以來,不計其數的淘金者脫離故土,告別家人,為了財富,前往這片陌生的土地來找尋屬於自己的黃金與夢想。可結果又如何呢?想象的美好遠要比現實的殘酷更讓人心酸。
這便是1972年版的《教父》,也是導演科波拉眼中的美國。他之所以選擇美國的意大利裔黑社會社團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題材,一方麵是為了尊重小說原著,另外就是顧及影片中所含有的隱喻意義。導演科波拉自己就曾明確表示:“黑手黨是這個國家的一個極好的隱喻。”如果說1972年的教父還是個未長大的孩子的話,那麼1974年和相隔16年後的1990年版本的《教父》,就足以見證了一個成長的過程,一部關於美國的成長過程,或者說是一個美國社會的影像展現過程。三部《教父》的故事發生背景都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可以從中看出美國成長的緣由。作為美國曆史的線索,影片三部《教父》裏的三個教父的傳承曆史,表麵上看,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事業而戰,創業、守業,使家族產業合法化、企業化而努力奮鬥著,帶有激勵性。表麵上看,這三位教父都有各自的性格和處事態度,但實際上他們所完成的“動作”或“使命”都是一樣的,就是由一個傳統的舊道德及行為準則向完全趨向利益化而演繹的純粹的暴力與奸詐的方向轉化。這其實也是導演科波拉眼中的美國,是他想闡述的一個“追夢”的過程,一個完全利益至上的國度。而我們從三部《教父》影片中也可看出,影片由第一步所展示的儀式化,到第二步的趨向於宗教化,再到最後的全部蕩然無存,就可窺見一斑。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