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中華萊士美國式精神的再現
新銳視點
作者:吳華蘭
[摘要]影片《勇敢的心》是由好萊塢著名影人梅爾·吉布森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深受人們喜愛,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創造電影奇跡的英雄的同時,也會被影片主人公華萊士那“美國式”精神所感染。那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和一個堅毅、執著、超越自我的偉大英雄形象,與此同時,也深刻揭露了自由對於人的真正意義。而華萊士為自由而戰的反抗精神也深深折服了觀眾的心。本文通過對影片內容進行分析,以華萊士為分析視角,探究他身上所體現出的“美國式”精神。
[關鍵詞]電影;華萊士;“美國式”精神
在現代西方哲學理論中,有極少部分自由主義者喜歡將自由看作是對欲望沒有束縛和限製,反之則是不自由或是受強製。在筆者看來,這種自由屬於消極意義上的自由,甚至帶有些許的偏激色彩。雖然在一個非民主的社會裏人們也可以享受高度的消極自由,但這樣的自由似乎又缺乏某種保障,而在民主的整體下,這種自由的保障相對而言要大些。這也是西方自由主義哲學的主題論斷。而影片《勇敢的心》能夠帶給我們心靈震撼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對自由的最原始形態的呐喊和渴望,是遭遇心靈“囚禁”的精神釋放,是自我的一種意義上的真正解放。其實我們不必用跨越時代的眼光去苛求對於自由意義的偉大闡釋,我們隻要明白這種對自由的渴望是最震撼人心的,是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最基本的需求。因此,當影片中的領袖人物華萊士的那句“Freedom”,被聲嘶力竭地喊出時,那響徹的聲音直喊得人血脈賁張,人心振奮。我們似乎可以聽到心的撞擊,那是對舊製度的宣戰和對新生的渴望,是對自由的渴望。華萊士明白人民的這種渴望,於是他引領大家來爭取作為“人”的自由。他用他的“精神”鼓舞著大家。而這種精神恰恰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美國式”精神。一個勇敢戰鬥,爭取自由並敢於反抗的戰鬥英雄,這與美國所推崇的自我奮鬥、自我超越、崇尚自由的社會思想相符。
一、個人奮鬥的美國式精神的再現
影片《勇敢的心》是一部充滿激情、政治、浪漫與道德感的古裝史詩巨片。影片中的華萊士本有個平穩的家庭,可自從父親因不滿英格蘭侵略者的暴政,抵抗被殺後,華萊士自此開始了流亡的生活。20年後,當他帶著憧憬回到家鄉時,卻發現早已物是人非。好不容易被愛情燃起的對美好溫馨家庭生活的渴望,他的妻子卻又被殘暴的英軍殺害了。國仇家恨終於使華萊士爆發了,他開始為憤怒而起,為自由而戰,從此,他便開始了奮鬥的一生,直到死亡。華萊士可以說是一位英雄,他既是一位個人英雄,又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為了抵製英軍的暴政,像他父親一樣揭竿而起,宣布起義。他幼年喪父,跟隨叔叔四處奔逃,生活的困苦並沒有壓垮他幼小的肩膀,戰爭的陰影也並沒有擊退他幼小身軀裏埋藏的堅強意誌。相反,他將這一切轉化為無窮的內在力量積聚在心中,尤其當父親在夢中出現,並告訴他要用一顆“勇敢的心”來生活、戰鬥時,這一切都形成一股強力的心理效應,就如同一個小小的火山,看似不起眼,卻隨時有可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時間越長,它積聚的能量也就越大,終有一天它會噴發的。而影片中華萊士心中“火山”的噴發就在於妻子莫倫的死去。莫倫年輕的生命毀於英軍之手,華萊士心中的怒焰立即噴湧而出。他無暇思索自己生命的存在,冒死救出莫倫的屍體,也就是在那一刻,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自我得以實現,一個能按自己意誌支配的自我由此誕生。
華萊士是強大的,他的強大直接影響到了蘇格蘭人民的強大。他的命運也因此和蘇格蘭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為了蘇格蘭人民的命運而奮鬥,他將自我的恨轉變為生命驅使的內在力量,有了這樣的力量,他便不會再向無情的命運輕易低頭了。即便再難,他也會勇敢地麵對。於是,有人出賣他時,他會毫不留情地處死背叛者;有人麵對戰爭要猶豫彷徨時,他也用自己的方式鼓舞著他們的士氣。他就像一匹脫韁的戰馬,肆意狂奔,英勇無畏,直到最後筋疲力盡地戰死沙場。
二、追求個人自由意誌再現的美國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