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衛·林奇電影風格的思考(1 / 3)

大衛?林奇電影風格的思考

導演評述

作者:薛婷

[摘要]大衛·林奇是美國著名的非主流電影導演,其影片風格在美國電影界獨樹一幟,對美國現代好萊塢電影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影片獨具個性,以特殊的方式和技巧,大膽地對好萊塢電影進行了反思與超越,通過對色彩、音效等元素的運用帶領觀眾探索怪誕、詭異的電影世界。本文首先介紹了大衛·林奇的生平,在此基礎上對大衛·林奇電影的創作特征進行了分析,並對大衛·林奇電影的藝術風格與審美進行了探討與闡述。

[關鍵詞]大衛·林奇;生平;電影風格;創作特征

一、引言

大衛·林奇的影片風格在美國電影界獨樹一幟,其獨具特色的影片受到了主流電影市場的歡迎,“林奇式”一詞就是被專門用來形容大衛·林奇電影風格的。大衛·林奇的電影被認為是最難看懂、最難猜透,但最具吸引力的電影之一,他的電影作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其創作風格和理念值得深入思考。筆者在閱讀大量參考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大衛·林奇的生平,這位電影奇才的創作起源、發展、高峰和低穀,並深入分析大衛·林奇電影的創作特征和藝術風格。

二、大衛·林奇的生平

大衛·林奇是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其一人身兼多職,在多個領域都有所成就,除了從事導演、編劇工作之外,大衛·林奇還是著名的電視製片人、動畫作家、作曲家和攝影家。這位奇才憑借其獨特的技巧成為現代美國電影的複興者,其超現實主義而頗具個性化的電影風格被電影領域稱作“林奇式”。

1946年1月20日,大衛·林奇出生於密蘇拉(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父親是一名科研專家,由於工作需要而帶著家人頻繁搬家。大衛·林奇最終定居於亞曆山德拉(在弗吉尼亞州),並在亞曆山德拉上了中學。大衛·林奇最初想成為一名畫家,並為此做了多方麵努力,後因多種原因而放棄。1966年,大衛·林奇帶著家人遷居費城,重新進入賓夕法尼亞藝術學院學習,開始實驗電影的探索。費城犯罪案件頻發,墮落與暴力的生活環境給大衛·林奇之後的電影風格帶來了極大的影響。1968年,他偶然獲得機會,讚助人出資拍攝了短片《字母表》,並憑借此片獲得了美國電影研究院頒發的5000美元的獎金,用以製作《祖母》。其間,大衛開始重新致力於繪畫研究,因而直至1970年才完成《祖母》的拍攝。

1971年,大衛·林奇遷居到洛杉磯,在美國電影研究院學習並籌備《橡皮頭》的製作。遭受多方挫折之後,《橡皮頭》於1976年拍攝完成,並在舊金山的電影節首次放映,其電影風格無法被接受,但之後被視為另類電影的經典之作,大衛也因此成為美國先鋒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0年,大衛被梅爾·布魯克斯錄用導演《象人》,該影片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美國主流電影也由此開始認可大衛·林奇的電影創作風格。

之後,他在1986年拍攝了《藍絲絨》,這部作品一上映就收獲了居高不下的票房,也借此作品,大衛第二次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提名。此後大衛·林奇的事業持續攀升,直至1990年的《我心狂野》收獲了3億美元的票房巔峰。2001年,大衛·林奇憑借《穆赫蘭道》第三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他的人生可謂圓滿了。

此外,大衛·林奇在攝影、繪畫等多個領域都有造詣,在他拍攝的影片中經常一人擔任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多種職位,甚至在電影裏客串過角色,正是這樣嚐試了解不同的人生與角色,才造就了他多麵化的電影創作特色。

三、大衛·林奇電影創作特征

(一)關於主題

1.性與死亡

大衛·林奇慣於在影片中對性的表現和運用,但這裏的性超越其表層的意義,影片中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床戲進行場景的轉換,例如電影《藍絲絨》中的性愛是對主人公施虐的表現;《妖夜荒蹤》中的性愛是對暴力的表現;而《我心狂野》中的性愛則象征著人性的自由。然而大衛·林奇又善於把影片中的性與死亡緊密相連,在大衛·林奇的影片中,美麗的世界中實際是殘酷與冷漠的,如《藍絲絨》中,男主人公迷惑於女主角性感妖嬈的同時,卻已麵臨著死亡的威脅。

2.夢幻

大衛·林奇喜歡采用象征手法進行表達,這也使得其影片具有夢幻色彩。《雙峰》一片中的探員夢境與神秘境地相通,可以從中獲取靈感;《穆赫蘭道》中的故事大都在夢境中發生,該影片中的夢境甚至占據了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是大衛·林奇作品中涉及夢境最多的一部影片;《妖夜荒蹤》中不乏關於幻覺的情節,但是該影片與其他影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夢境和現實混雜,現實藏匿在夢境之中,使觀眾難以分辨,觀眾必須學會將兩者看作一個整體,可以說突破了懸疑片的傳統模式,讓觀眾在影片的世界中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