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放牛班的春天》看法國人道主義思想(1 / 3)

從《放牛班的春天》看法國人道主義思想

環球縱橫

作者:王南穎

[摘要]法國電影以其在題材上對人性的深層挖掘在世界影壇上占據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放牛班的春天》是近年法國人性題材影片的代表作。影片通過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末一個位於法國鄉間的少年教養院中發生的故事,表現了主要人物對博愛的踐行、對人的尊重及對自由的追尋,生動地詮釋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準則的法國人道主義思想內涵,透過影片營造的特定曆史氛圍散發出真實感人的人道主義力量。

[關鍵詞]人道主義;博愛;平等;自由

無須刻意展示盧米埃爾兄弟、新浪潮電影等令人注目的標簽,法國電影不僅以其對藝術的不渝追求,更以其在題材上對人性的深層挖掘遠離好萊塢式大片的商業氣息而在世界影壇上占據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1]小製作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以人性主題感動觀眾而取得成功的法國電影力作。該片原名Les Choristes, 意為“唱詩班男孩”,以隱喻的手法透露了影片中孩子們的天籟之聲,盡管他們實際上隻是一群教養院裏的孩子。按照中國人常用的闡釋譯法 ,中國譯者在引進該片時將片名改譯為“放牛班的春天”,以另一種方式將這部通過教育題材展現人性美好一麵的電影主題在片名中點出。“放牛班”一詞本為我國南方方言中的俚語,意即教師放手不管、聽之任之的差班,而“春天”一詞的使用令人感受到籠罩在差班頭上的陣陣暖意。

影片用倒敘的手法,通過成年後揚名海外的指揮家皮埃爾·莫安齊的回憶,講述了他的啟蒙音樂老師馬修雖自己不得誌,卻用音樂點亮一群被漠視、被粗暴對待甚至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心靈的故事,整部影片回蕩著天籟般的美好童聲,閃耀著掃除人生陰霾的人性光輝。

一、法國人道主義思想特色及人性題材電影

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人道主義思想無疑是其中亮麗的一筆。人道主義思想的產生有其豐沃的文明土壤。在東方,作為古代東方哲學思想代表的中國儒家思想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第一個要素就是“仁”, 即以人為本,“仁”是最核心、最基本的道德標準。[2]“仁者愛人”的主張在中國影響至深,很多統治者因此奉行仁政、仁治;而佛家更崇尚慈悲為懷,甚至超越人的界限而擴大至眾生平等;在西方,“博愛”是基督教教義的基本原則,基督教倫理學也因此被稱為愛的倫理學,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西方文明的價值觀。

“人道主義”一詞最初來源於拉丁語,指的是一種能夠促使個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製度。成體係的西方人道主義思想最初形成於文藝複興的15世紀,旨在通過學習和發揚古希臘羅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人道主義思想在法國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那裏它被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準則,形成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普世價值觀,[3]受到以雨果、羅曼·羅蘭等為典型代表的人道主義作家的大力提倡,傳承不衰。現代出現了以薩特為代表的法國存在主義,主張人要超越自身,尋求更高的人生目的,將超越性和主觀性看作實現人道的主要手段。[4]可以說,法國人道主義是各種人道主義精神的集大成者和標杆,堪稱人類上層建築中高度文明的結晶。這種思想在法國人的意識形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對其藝術創作影響甚大,經常表現在小說、攝影、電影等藝術形式中。

在法國影片中,有許多是以人道主義為題材的,且不乏名片。與同一題材的美國大片愛用激烈衝突的情節、驚心動魄的場麵烘托人性閃光點的手法不同,法國人性題材影片的取材方式更加豐富多樣。有的改編自具有戲劇性效果的世界名著,如《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苦兒流浪記》等;有的取材於曆史真實,如《瑪戈皇後》《拉貝日記》《巴黎最後一班地鐵》等。除以上製作較大的影片外,更多的則取材於一些平凡的故事,通過普通人的生活片段詮釋出人性偉大的一麵,盡管通常是小製作,但這類影片給觀眾帶來的心靈震撼和雋永回味如春雨潤物,綿綿不絕,其頌揚的人道主義感人力量是超越國界的。這一特點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充分體現,試分析如下。